新疆日报社(集团)《一束照进生命的光》:

以真诚为火 点亮“一束光”

作者:晁瑾 董瀚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8




  2024年,新疆日报社(集团)的手绘短视频《一束照进生命的光》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二等奖。得知消息,我们欣喜于在媒体深度融合路上的探索与突破,最终让这束“光”穿透屏幕。而这份荣誉背后,实则是一次始于责任、归于朴素的实践。


  立意深挖与主题淬炼:构思从“一个人”到“一束光”


  好作品始于对重大主题的敏锐捕捉和深度开掘。《一束照进生命的光》创作背景正值国际舆论场围绕新疆妇女权益问题出现杂音噪音的关键时期。新疆日报社意识到,必须用真实、鲜活、感人的故事予以有力回应。维吾尔族女医生玛依努尔·尼牙孜——一位将毕生奉献给新疆宫颈癌防治事业,守护万千妇女健康的杰出医生进入新疆日报社视野。

  从“人物报道”到“时代象征”的升华:初期策划,团队并未满足于讲述一个先进人物的感人故事。在讲好中国故事,回击美西方污蔑抹黑中国新疆人权状况的背景下,新疆日报社领导指导,要求作品必须具有超越个体叙事的时代高度和普遍意义。通过深入研讨,创作团队敏锐抓住人物名字玛依努尔(意为“光”)的深刻寓意,并以此为核心意象和精神内核进行整体构思。

  玛依努尔的个人奋斗史(国家培养留学、学成归来反哺、扎根南疆攻坚、建立防治网络)被清晰地置于党和国家关怀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各族妇女权益、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审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提炼出四个关键意象:“求学之光”“归乡之光”“奉献之光”“传承之光”。这四个意象贯穿了玛依努尔从医48年的奋斗历程,她的故事,由此升华为一束照亮新疆妇女事业发展真相、折射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光”芒。


  团队攻坚与素材筹备:在时代现场中追寻“光”之足迹


  要将“光”的立意转化为触动人心的作品,关键在于扎实的根基与非凡的匠心。新疆日报社打破部门壁垒,迅速集结了一支融合国际传播视野、深度采写功力与前沿视觉表达的“融媒尖兵”。总编辑提出“超一般认识、非一般劲头、超越以往作品”的高标准,为创作定下思想高度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坐标。

  唯有深入时代的肌理,才能捕捉最动人的光芒。团队以践行“四力”为犁铧,深耕新闻现场:

  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团队成员们嵌入玛依努尔的日常——不仅组织多场座谈,更跟随查房、观摩手术,在诊室与病房的穿梭中,捕捉她眼神的专注、指尖的温度、与患者交流时流淌的温情,让抽象的“奉献”有了血肉。

  为刻画“归乡之光”与“传承之光”的真实印记,团队“千里奔袭”:星夜协调和田地区各部门,破晓即驱车奔赴洛浦县。在尘土飞扬的乡间筛查点,镜头不仅聚焦专业流程,更定格了维吾尔族姐妹紧握检查单的手、重获希望时闪亮的眼眸,以及玛依努尔团队风尘仆仆的背影。

  严谨是真实的生命线。团队化身“考据匠人”:为精准诠释玛依努尔所蕴含的“光”的文化意蕴,咨询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为核实一个项目的启动年份、关键时间节点,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如送给患者鞋到底什么样)反复推敲、补充采访……

  这一阶段,团队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扎实行动,将宏大主题具象为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完成了从新闻素材到时代叙事的锻造,为作品的灵魂奠定了坚实根基。


  语态破壁与美学创新:“新默片”锻造情感传递与交互


  立意是灵魂,创新表达则是让灵魂起舞的关键。如何突破传统报道框架,以新颖形式直抵人心?《一束照进生命的光》的答案在于开创性地探索并细致打磨了“新默片”风格。

  “新默片”的核心魅力在于其高度依赖画面、色彩、音乐等非文字符号传递复杂的信息与情感。

  创意萌芽与风格定调:在表现形式策划会上,动画主创提出了“由暗到明”的视觉概念,旨在契合“光”的主题。区别于常见的解说词+画面形式,团队大胆决定摒弃人物对白,借鉴默片形式,追求一种更纯粹、更具沉浸感和情感张力的表达。同时,为体现主人公玛依努尔质朴无华、坚韧奉献的特质,我们选定手绘粉笔画作为主要艺术载体,赋予画面独特的温度与肌理。黑白为主基调的方案应运而生,我们希望以此营造出历史感、庄重感。

  黑白与彩色的情感交响:这是最核心的创新点。作品绝大部分时间保持黑白,象征奋斗历程的艰辛与质朴。但在信息关键节点(如医学突破的瞬间、重要设备启用)和情感最高潮(如患者康复的喜悦、团队协作的力量、生命被挽救的感动),画面会如“光”刺破黑暗般,精准、克制而强烈地迸发出温暖色彩。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色彩对比,将抽象的主题“光”具象化、情感化,产生震撼心灵的视觉效果。

  音乐与文字的精准协奏:摒弃对白后,音乐成为情感流淌的主线。团队精心挑选或创作旋律,使其与画面情绪、色彩转换高度同步,时而低徊诉说,时而昂扬奋进。必要的背景信息则通过高度凝练、设计感强的文字提示卡传达,与画面、音乐形成互补而非干扰,共同构成一套高效而独特的叙事语法。

  实现这一创新风格,对动画制作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后期设计人员需要在多个专业软件间反复切换、修改,工作强度极大。粉笔画的笔触、黑白胶片的颗粒感、色彩爆发的时机与饱和度、音乐音效的卡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团队千斟万酌。

  创作中,我们有时候也会争论,会卡壳,但最终都回到一个目标上:把好人的故事讲好,让别人能看到她的“光”。其实,我们没有特别高超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新默片”的选择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观众的心更安静地贴近故事本身。

  现在回头再看这部作品,它之所以能打动一些人,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过程中始终记得:新闻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真诚。也许这就是《一束照进生命的光》背后,最朴素也最珍贵的答案。

  (晁瑾系新疆日报社融媒产品部副主任、董瀚文系新疆日报社融媒产品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