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尝试AI做书3年,有收获也有困惑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7-07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助推出版流程革新。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从2023年开始尝试AI内容制作,应用AI技术陆续策划出版了《森林画报》等图书,以较高的完成度得到了市场认可,取得了初步成效。

  AI绘画在少儿出版领域应用频率高

  “目前,我们在使用的所有类别的AI工具中,AI绘画是占比最高的板块,专业程度也是最高的。”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化产业事业部副主任危耸向记者介绍,福少社从2023年起开始涉足AI,尝试过多种类别、多种专业的技术工具,经过多轮筛选,现阶段主要使用的绘画工具为Stable Diffusion、堆友,写作工具主要为豆包、kimi。

  试水AI出版,福少社2023年交出的第一个作品应用于旗下低幼杂志《咪咪画报》上,刊载了一篇名为《熊》的全AI绘图科普作品,作品采用矢量风格制作,历时近两个月,在500余张效果图中定下了5张跨码图片。

  “在当时AI还不够‘聪明’的条件下,对人工的依赖性还是比较高。”危耸回忆道,制作期间,美术团队和编辑团队并肩努力耐心地一遍遍输入关键词,得到的一幅幅效果图还稍显稚嫩,最终还需要在Photoshop等传统软件中进行后期处理,甚至个别地方要用数字手绘板修改,才能达到出版所需。

  福少社AI出版迈向成熟的标志性出版物是《森林画报》。2024年初,福少社首套由AIGC技术全程参与插图创作的《森林画报》系列图书出版,该书全套4册,每册6印张(96码),总计400张图片,采用满版设计,全部由AI生成,历时近4个月,算是当时十分大型的AI绘图出版物。

  内容上,《森林画报》以本土化叙事结合分龄设计精准覆盖各年龄段儿童,并融入沉浸式插画、AR互动及实验手册提升阅读体验。在渠道端与全国中小学共建“森林图书馆”,将图书纳入校本课程,同步打造线下主题场景增强沉浸感。同时,发起“一书一树”公益计划,捐植的树苗可以通过区块链追溯,形成“教育+公益”增益效应,最终凭借专业内容生态赢得市场青睐。

  AI提升效率但也存在“错误陷阱”

  “在《森林画报》这部作品完成后,团队的配合逐渐成熟,开始向批量制作发展。该书的出版获得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也坚定了我社深耕AI领域的决心。”危耸说,AI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出版效率,缩短了创作周期,还确保了插图的独特性和艺术性,使福少社的出版产品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记者了解到,福少社还积极探索了AI技术在文本创作、故事构思上的可能性,力求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童书作品。与此同时,福少社紧跟数字出版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优化内容创作与编辑流程,精准捕捉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儿童阅读偏好的优质内容。

  在应用AI技术过程中,福少社也遇到了难题。危耸总结道,一方面是在生成图片,尤其是本地端生成的过程中算力不足,造成效率低下,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系统崩溃,要解决只能通过硬件更新;另一方面,现阶段的AI在大模型数据和理解力上还有很大局限,如在它熟悉的领域有非常惊艳的表现,但如果是在大模型数据较少的领域就容易陷入偏差,有时候无论如何修改都达不到预期,解决方法是修改文字稿件,或者大幅度人工介入修改。

  同时,国内外前沿研究发现,AI出现了“错误陷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除了正确的信息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信息,AI分辨这些信息正确与否的能力有限。“正因为AI有很大局限性,于是驾驭AI除了学习固定的指令外,还需要每个人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这方面要大家发挥互帮互助的分享精神,实现共同进步。”危耸说。

  今天的技术缺陷明天可能被补足

  “我社进行AI应用的最初目的是降本增效。”危耸坦言,在AI的使用过程中,AI插画大量取代了原先需要人工组稿、人工绘画的插图,起到了节约成本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降本增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福少社而言,在现行技术条件下,插画的成本降低了,但是人工的成本并不低,要完成一张插画需要与AI进行大量沟通,AI不断生成它认为正确的图片,而使用者获取图片的过程类似“抽卡”,为获得一张满意的作品,需要放弃掉大批“废卡”,这也导致当前这一工作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劳动。

  “既已进入了AI的世界,那么出版就不应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出圈’拥抱前沿的各种科技是非常重要的。”危耸认为,出版界可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从内容层面实现强强联合,产生跨地域(集团)的产品包,可理解为原先数字出版的升级,只是这一次需求量非常巨大,“读者”变成了AI,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内容进行垂直化梳理。

  版权保护也是AI辅助少儿出版需要关注的议题。“所有出版单位应做好准备——也许未来最大的营收不是来自C端的零售,而是B端的AI巨头。保护好版权作品,并做有意识的切割与整合,使之有利于销售,将会是出版界的未来,也将是编辑们努力的方向。”危耸说,可积极与AI大厂保持沟通,从源头建立版权保护机制,实现从“投喂”到生成的全流程版权追溯。出版单位可以与AI大厂建立一定的联盟关系,共同对版权作品进行梳理和保护工作,在借助应用端的流量实现知识变现后,出版单位可以在其中共享收益。

  “未来的AI还需要加强辨别信息的能力。如果AI吸收了错误的内容,那么它依靠现有逻辑生成的新结果也是错误的,而新结果又成为养料被‘投喂’给AI继续训练,反复如此,有可能导致AI模型的崩塌。”危耸认为,现行的AI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但AI发展如浪潮般汹涌,今天的技术缺陷可能在明天就被补足,AI应用的领域将不断扩展,这将大大拓展出版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