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高”里看融合共绘北京新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6-18

  城市更新的密码,往往藏在最鲜活的文化实践中。近年来,随着新型消费形态不断演进,文化、商业、体育、旅游等领域加速融合,催生出一批“超级场景”式的新型公共空间和服务场域。作为北京市重点打造的视听融合品牌项目,“北京节节高”正成为首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样本。

  “‘北京节节高’不是简单地推出一个文化产品,而是以视听为核心纽带,构建覆盖传播、消费、服务全链条的融合型城市场景。”在2025“北京节节高”服务共同体焕新升级大会期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媒体融合发展处处长王亦君介绍道。

  据悉,“北京节节高”项目通过统筹媒体资源与城市要素,将节气文化、地域品牌、文旅产品深度融合,形成集内容共创、平台传播、消费转化于一体的系统机制。未来,“北京节节高”还将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激活更多产业链环节,推动形成更具持续力与传播力的“超级场景”集群。

  “节气”出发 打造文化新样板

  2022年6月,“北京节节高”服务共同体正式发起设立。立足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该项目将传统节气文化与新时代节庆生活相融合,借助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媒介渠道,打造“节气+节庆+公益+传播”的内容矩阵。“节节高”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延续,更是一种媒介运营理念的转型。

  王亦君介绍:“服务共同体成立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宣传和公益服务模式,打造北京媒体传播产销协作一体化平台。”项目依托“视听北京”传播矩阵,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社、各区融媒体中心和主流短视频平台,整合政务端、行业端、自媒体等传播力量,形成高效联动的全域内容分发机制。截至目前,相关话题总曝光量已突破2000万,多次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榜,广泛覆盖年轻人群与消费群体。

  这一传播新模式的背后,是机制创新的深层支撑。“我们不仅输出内容,还希望通过机制推动内容、渠道、资源的再分配,让节庆文化在传播中融入城市肌理、消费场景和产业生态。”王亦君表示。

  场景体验 形成消费新势能

  “北京节节高”并不仅仅停留在内容输出层面,更致力于从场景体验中激活文化的现实价值。2025年焕新升级计划中明确提出,计划联动打造100个沉浸式节庆活动,聚焦中轴文化、京味非遗、美食艺术、户外体育等主题,推动“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城市文化空间系统化落地。

  “文化不能停留在展板上,不能仅供观赏,它要能让人走进去、玩起来、带回家。”王亦君说。围绕“文化+体验”,北京市广电局正在推动“北京节节高”服务共同体形成节日经济与日常消费的良性循环。从中山公园的汉服市集到北京展览馆的节气大集,再到通州城市副中心的非遗互动体验活动,一个个“超级场景”让传统文化真正“沉”进了生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文商旅体融合的媒介平台,“北京节节高”正积极与北京各区、重点文旅项目、行业协会、电商平台等合作,推动视听内容与地标品牌协同建设。在王亦君看来,这不仅是文化创新的体现,更是供给侧改革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具体实践。“我们要通过高品质、体系化的文化内容供给,来引导、满足和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视听引领 助力功能新升级

  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文化传播力和消费动员力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变量。对此,“北京节节高”将视听赋能作为核心抓手,重点部署内容共创、流量共享、商业转化三大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场景融合、内容产品互促的城市消费新生态。

  在此次焕新升级计划中,“北京节节高”提出,将打造覆盖200个特色区域的品牌产品、300个地标打卡地、400位内容推荐官的传播转化矩阵,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主题消费节等形式,推动文化IP与市场动能深度融合。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做一场直播,而是构建一种机制,让优质内容、优秀产品、专业达人能在体系中实现价值转化。”王亦君表示。

  围绕这一思路,北京市广电局还在探索更具规模效应和联动能力的“内容+服务+运营”一体化机制。“比如我们在朝阳、顺义等地试点的‘节节高地标场景计划’,就是通过统一视觉识别、活动节点设置和传播内容管理,将地方文旅资源整合成可复制、可升级的标准化IP。”这一机制的确立,为“节节高”打造全市统一的“文商旅体超级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王亦君看来,视听不仅是内容传播的方式,更是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北京节节高”的系统化运营,北京不仅在文化产业融合方面率先破题,也在文化治理、公共服务和消费创新之间找到了协同共进的可能路径。

  “我们将继续联合更多行业力量,打通内容生产、品牌推广与消费动员的闭环,为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视听力量。”王亦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