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生活现场 坚守文学初心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23


主题:作家的地域书写与阅读共鸣

嘉宾: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乔叶(右)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张君成


  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不断演化与文化消费日趋多元,作家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创作语境中坚守文学初心、表达本土经验,成为当代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5月16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做客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围绕“作家的地域书写与阅读共鸣”主题,分享了她在文学创作与阅读实践中的深切体悟。

  在她看来,写作不只是讲述个体的故事,更是精神的回望与土地的对话;而阅读,也不只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塑造认知方式、涵养精神世界的生命过程。乔叶以其贴近生活的创作姿态、对“慢写作”的坚持和对原典阅读的坚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文学如何穿越喧嚣、回归情感根部的精神图景。


  从一方水土出发构筑精神地图


  乔叶的写作,从未远离她内心的地理坐标。在她看来,作家的文学根脉,往往深深扎在生长的土地之中。“真正有分量的文学,不是漂浮在经验之外的空中楼阁,而是从生活出发、从土地中长出来的果实。”

  “河南的厚重、山西的内敛、陕西的苍劲……这些地方性气质,其实早已渗进了作家的血脉。”乔叶说。她常引用福克纳那句名言:“我一生都在写我邮票大小的故乡”,并赋予其新的诠释:“邮票虽小,却能寄达世界;故乡虽小,却承载了全部情感与精神图谱。写作,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点、再出发的旅程。”

  在小说《宝水》中,乔叶建构的“宝水村”虽是虚构,却凝结了豫北大地的地貌、人情与精神风貌。村庄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人名甚至一棵树、一口井,都承载着她对土地深沉的感知。在谈到创作过程时,乔叶采取“跑村”和“泡村”相结合的方式,“既走出去,去不同地域寻找村庄的共通与差异;也深扎故土,贴近生活现场,观察细微情感与社会律动的变化”。她和村民一起吃饭、干农活、聊家常,甚至夜宿农家,捕捉那些在城市节奏中难以体察的生活细节和人情温度。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由此拥有了真实的体温与肌理感。

  《宝水》中有不少当地的方言,让作品读起来既陌生又熟悉,增添了别样的魅力。乔叶坦言对地方语言的使用,她尤其注重“神韵”而非“照搬”。她小心翼翼地将豫北方言的节奏与情绪融进对话与叙述中,使得语言本身也成为角色的一部分。在她的笔下,人物张口说话的同时,那些语音语调、表情动作也随之浮现,让人如临其境。“真正的方言运用不是装饰,而是文化的根、情感的载体。”乔叶如是说。

  当前,不少年轻人对故乡存在一种复杂的情结,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根在故乡,另一方面又觉得难以适应故乡的一些风俗与风情。对此,乔叶表示理解这些年轻人,而她也对故乡有着复杂情感。在她看来,“近乡情怯”是一种真实而常见的情绪。“人们一方面怀念故乡的温情,一方面也感受到与过去的疏离。在《宝水》中,主人公青萍便处在这种纠结中:既想逃离,又难以割舍。这种心理张力,构成了当代人精神地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乔叶认为,这种“又爱又怕”的故乡情结应该被正视。她并不想让文学变成“乡愁的糖衣”,而更希望呈现那些真实的矛盾、挣扎与困惑。相比之下,她更希望通过文学去呈现一个真实、复杂甚至带有棱角的乡土图景——那里的人物有冲突,关系有张力,土地也并非一片静美,而是处处充满挣扎与变动。“所谓‘故乡’,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一个地方,更是心理地形中一个常被回望、时常震荡的深层结构。”


  在“慢写作”中寻找根与翼


  在当前“短、快、轻”的内容潮流中,乔叶却选择以“慢”来回应。在她看来,越是信息爆炸、节奏加快,文学越不能跟风起舞、被流量牵引,而应当保留住那些被高速运转所压缩和忽略的情感、温度与人性深处的质地。“红木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生长得慢,有着自己的沉淀与成长。”

  乔叶始终认为,真正能留下来的作品,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打磨。“写作不是生产,是生长。”在她看来,一部小说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写作的结束,反而是更深层次观察与思考的开始。她追求的不只是完成一本书,更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她倡导作家要有“根”与“翼”。根,是长期扎根于一个生活现场,获得精神滋养;翼,则是广泛汲取外部世界的丰富经验与紧贴时代脉搏。这种“深扎根、广取材”的写作理念,支撑起她笔下世界的真实与丰厚。

  为了寻找灵感,她曾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参与村里红白喜事、田间劳作,有时也只是坐在村头晒太阳、听老人讲故事。“慢下来,你会发现风吹树叶的声音都有它的节奏,人的喜怒哀乐更需要时间去听懂。”

  写作于乔叶而言,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剖析,也是认知世界的方式。她强调“手写我心”,反对用技巧遮蔽情感的本质。“写作应始终回到‘真’的起点,无论是情绪的真、认知的真,还是人物关系中的真。因此,文学不靠声音大赢得尊重,而靠其静水深流的力量。”

  她反对快写快发的“内容工厂”式写作方式,认为这种急就章只会制造“泡沫文本”,短期看热闹,长期无分量。对此乔叶坚持“慢写作”,为文学寻找一个更适合生长的空间。“我们的文学,不应被舆论节奏牵着鼻子走,它应该有自己的节拍和温度。”乔叶表示。同时她也提醒写作者不要被市场的节奏绑架。“我们需要为这个加速的时代,保留一块文学的慢地带。”


  喜欢翻页的声音与纸张的温度


  作为作家,乔叶对阅读有着近乎信仰的执着。她坚信,阅读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也不仅是信息获取,更是一种精神建设,是人与世界、与自我建立深层连接的方式。

  乔叶曾在多个场合直言不讳地批评“十分钟速读一本书”的方式。“这其实是将思想的厚度简化为标题的刺激、把阅读本应有的思辨力与情感体验压缩成肤浅的‘信息流’。”她喜欢把阅读比作“啃骨头”,“骨头里的髓,是要一点点吸出来的”。在乔叶看来,真正的阅读,是需要投入时间、情感与思考的劳动过程,是与文本反复摩擦、碰撞中产生的理解与感悟。那种阅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深深触动你,在某段生命低谷中成为你内在的支撑。

  乔叶也提醒读者,若把阅读当成“速食”,我们最终会失去对复杂问题的耐性,对长逻辑的理解力,以及与深度思想建立联系的能力。对此,乔叶建议读者进行经典阅读,在她看来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考验,拥有复杂的人性描绘、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经年累月仍历久弥新的语言魅力,根本无法通过“知识切片”式的加工被一览无遗。“经典不是用来快读的,而是需要慢慢读、反复读的。所以我喜欢纸质阅读,喜欢那种翻页的声音、纸张的温度所带来的厚重阅读。”

  乔叶强调,阅读要与写作一样“诚实”。不要急于“读完”,而是要“读懂”。即使有些内容记不住,那些沉在心底的感受与想法,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塑造你。她说:“一个人读过什么书,看不出来,但你说话的方式、待人的尺度,其实都藏着你读过的每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