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侧面看苏东坡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文化的骄傲。
杜甫说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其二)。东坡的生前身后却从不曾寂寞,总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但我想,要真正走近东坡并不容易。他才华横溢、待人热情、出言无忌,但也因此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他重情重义、爱憎分明、坦诚相见,但有时也不免意气用事,爱得太偏心,恨得太固执;他诙谐幽默、乐观通达、举止洒脱,但也因此常常招致别有用心的流言和非议……
东坡已经离开我们快一千年了。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东坡的身影,感受到他的影响、他的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它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与人生方向,温暖、光明而坚定。
东坡特别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情趣。对好些人来说,明天无非是今天的复制版,但在东坡眼中,生活的每一天都极为可爱。他以自己独异的言行、诗文持续刷新生活的形象、气质,赋予生活鲜亮、谐趣的个性,一次又一次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
东坡在磨难中渐渐学会与挫折相依相伴。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是自嘲,其坦荡的胸襟亦令人慨叹。他的精神并未在漫长的贬谪中垮塌,反而提振起一种重新发现生活意义的力量。仅此一点,东坡的意义就超越了文学的范围,他为千百年来芸芸众生走出困顿之境辟出了一条心路。
东坡文学禀赋极高,生活阅历极广,学习与书写令他愉悦,他是众体兼擅的文学天才。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总数接近八千首(篇),这些作品泽被后世、沾溉甚远,足以形成一部浩浩荡荡的“苏轼文学史”。
东坡虽曰兼擅,实则在多个领域都成为典范。比如与座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为宋文典范;与门生黄庭坚并称“苏黄”,是为宋诗典范;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是为豪放词典范。他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书法四家”。其他如经学、佛道、绘画、美食、医药、保健等领域,他也兴味浓厚,广为涉猎,颇有著述,其文化创造的伟力世所罕见,一时无两。
不过,这些都远远不是东坡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苏东坡以他的亲身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典范的理想人格。一是坚持“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天下正道;二是固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君子人格。东坡一生,不论遭遇多少坎坷委屈,都始终坚守对家国、百姓的责任,从不自我放弃,更不会摆烂躺平;不论面临多么艰危恶劣的环境,他都始终敢于说实话、讲真话,仗义执言,从不虚与委蛇,更不会朝三暮四、落井下石。
东坡的身上,有李白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的忠义气,有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有白居易直言敢谏的批判精神。他的思想人格传承先贤、融汇各家而又自出机杼。
一直以来,士大夫们都渴望拥有理想的君子人格,文化昌明的大宋让这种努力成为可能,东坡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了千古不朽的可爱东坡、伟大东坡。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
康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