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穿越时空,与文物对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博物馆中,收藏着数不清的艺术、历史珍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文物前的每一次驻足,都是我们与过去的链接,与历史的直面。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在一系列博物馆主题图书的深度阅读中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震撼与感动。
讲述文物背后的文明演进
各类国宝节目持续热播,各大博物馆官方账号推送生动内容,各种社交媒体上呈现详尽的逛展攻略……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文物不语,却诉说着文明长河的浩浩汤汤。
从辽阔的江河到璀璨的文明,从古代的辉煌到现代的传承,《中国博物馆全书:十大博物馆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精选10家知名博物馆的220件镇馆之宝,通过清晰的框架梳理,让读者一窥中华文明各时期的风采,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打开这套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代的大门。在阅读中,读者仿佛经历一次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从远古的璀璨星辰到近代的盛世华章,一件件见证历史沧桑、承载文明智慧的国宝,带我们遍览华夏文明。
作品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增加的国宝鉴赏锦囊板块,既有详细解析,也有局部呈现,并且有专业的文物解读、丰富的知识拓展。比如,讲到青铜器,书里就讲解铸造方法;展示瓷器的时候,让读者能看到花纹的平面图;提到绘画作品时,会列举相同题材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中国博物馆全书:十大博物馆篇》集艺术欣赏、知识普及和历史文化研究于一体,书中的画面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瑰宝,让文物仿佛“活”了起来。正如书中前言所说:“希望这套图书能够激发起你对历史的好奇心,唤起你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更希望它们能够成为你心中宝贵的记忆,陪伴你的生活,引领你去思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责任,延展着博物馆的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当我们在参观博物馆前翻阅一本相关的博物馆图书,走进博物馆之后说不定便会有似曾相识的“偶遇”;当我们在参观博物馆后读一读博物馆图书,会感觉到看见一件文物之时的震撼与激动有了回味。有博物馆图书的陪伴,才能真正了解一座博物馆,深入理解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在博物馆中得到生动呈现。“全国博物馆通识系列·一本博物馆”(四川人民出版社)以“一馆一本”的形式,将国内知名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展馆布置以及丰富厚重的馆藏文物编撰成册。该系列图书是为博物馆打造的“导览书”,内容以博物馆展厅为线索,每册精选200多件藏品,详细介绍该馆藏品的主要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在文博与大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分册就是按照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顺序,精选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虎座鸟架鼓、云梦睡虎地秦简等馆藏十大镇馆之宝,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讲解展览细节与文化内涵
博物馆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从这里启程,我们能欣赏到文明的积淀,能看到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随机问一个人想去哪家博物馆,相信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定会列在名单上。
也许你不止一次去过故宫,也许你对紫禁城的规模和布局早已了然于胸,但故宫中雕刻的龙、凤、狮、鹿、麒麟等神兽究竟象征着什么,这些神兽之间有何异同,分布在哪些地方,其背后又有哪些历史演变和文化含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在《故宫里的神兽》(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详细讲解了故宫里的动物们分别有何意义。太和殿中的1万多条龙,各大殿门前铜狮头上的疙瘩,慈禧太后最为钟情的鹿……书中写了故宫中的诸多动物,种类囊括强政的、消灾的、纳福的,还有作为宠物的。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各异的神兽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作者周乾每天与故宫的神兽们朝夕相处,可以说在故宫工作了30年,也就收集了30年。这次他精选出53种神兽,经过大量考据与研究,并辅以近400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解神兽图腾演变以及背后的文化含义,以一种特别的视角观察明清帝王的生活和王朝兴衰的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是目前唯一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的通史陈列,也是国内博物馆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品佳作。近两年以来,每年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多数观众,都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作为心向往之的第一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信出版集团),可以说是这一重要展陈的延伸。该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引领读者在字里行间与文明对话,探寻流淌在血脉中的文明密码。书中还融合了“古代中国”历史长卷、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国宝话文明”视频等多元创新形式,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观众能够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带回家”。
北京的博物馆静静地伫立在首都大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诉说着各自的历史,也吸引着无数的仰慕者。“有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而我,则因为一座博物馆,深深地爱上北京城!”“因为故宫,我发现自己爱上了博物馆,爱上了北京城,并发誓走遍北京每一处古迹、博物馆。”《爱上北京博物馆》(北京出版社)主编丁海秀在前言中写道。该书创作于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大背景下,以独特的视角精选30余家北京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推荐给读者,不仅以优美的文笔、近千张精美的图片将博物馆的概况、建筑特色、常设展览、文物精华呈现出来,还以二维码的形式插入更多文物鉴赏图片、音视频,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北京博物馆的“大美”,了解北京的文化脉络和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传播文明理念与审美趣味
文物承载着人类灿烂的文明,反映着独特而鲜活的历史,维系着民族精神,《博物馆里的三月三》(广西人民出版社)从文物的角度,对“三月三”节庆文化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找寻“三月三”的足迹,呈现丰富且厚重的文化内涵,使古老的文化延绵不断,历久弥新。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华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而且习俗丰富多样。《博物馆里的三月三》精选10余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由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10余家文博单位的近50位文博专家联手打造,全景式展现这一传统节日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书中收录了大量与“三月三”相关的高清文物图片,细节清晰可见,让读者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文人的风雅情趣,以及民间游乐的热闹非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
“博物馆里看文明”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选取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为读者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海纳百川的博物馆,所选内容包括中国建筑、中国服饰、传世珍宝等,搭配科学性极高的手绘博物插图,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感与鲜活的生命力,立体展现艺术杰作所串联起的中华文明。
其中,《博物馆里看文明:图解中国建筑》用严谨的造型、真实的色彩与优秀的工艺,还原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从古至今,中国建筑既是中华文明的千秋载体,又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该书在时空变幻中展现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发展演变的脉络。书中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捕捉中国建筑之美。《博物馆里看文明:图解北京中轴线》则向读者展现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呈现出北京城脊梁的壮丽风采。该书以小见大地讲解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高超绝妙的建筑设计、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等,呈现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