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在深入学习、系统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行业媒体承担着重要责任。

  以专业视角

  构建有深度有温度的叙事

  几年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旧书新知”等相关活动展开专题报道,我们采写了《今春,“旧书新知”活动多地持续开花——知识流动涵养城市阅读氛围》《“旧书新知”:探索阅读的“长尾效应”》《做优“旧书新知”品牌 做强旧书市场产业链》等多篇稿件,受到业界好评。

  笔者在采写中体会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深入学习、全面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具有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叙事体系,让报道有深度、有温度,与读者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才能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耳入心。

  例如,在“旧书新知”活动系列报道中,记者通过“政策解读+数据支撑+案例解剖”的三维框架,将传统旧书流通这一融入百姓生活的事情放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将其升级为文化议题。在《“旧书新知”:探索阅读的“长尾效应”》一文中,记者以孔夫子旧书网年度交易额超12亿元、中国书店线下门店展销 14.9万种旧书等精准数据,配合北京实体书店增设434个“旧书新知”专区的实地调研,构建起古旧书市场繁荣的量化图谱。这种将行业数据转化为文化发展指标的报道方式,使专业报道既具有学术严谨性,又保持良好的可读性。当然,和任何深度报道一样,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记者必须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报道选题进行深入挖掘,在融入感动读者的真情实感的同时,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肌理。例如,在报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冷门绝学出版成果时,我们不仅梳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商代史》等学术成果,深入浅出地展示冷门绝学的历史知识,提升文章的知识含量和可读性;同时更进一步,根据媒体定位,深入揭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坚守。通过专访该社社长赵剑英,阐释“冷门绝学出版,不仅要做全,更要做优做强”的出版理念,将专业出版实践上升至文明传承的高度。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业态到文明的升维报道,使专业媒体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传统文化载体一般与当今读者有时间跨度,读者对其具有两面性:既好奇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叙事策略创新方面,行业媒体要开启“沉浸式报道”模式,拉近报道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如在《古城待读者 旧书展新颜》一文中,记者对北京报国寺旧书市集的报道,以“清晨薄雾中的淘书人”“六年级学生豪掷2000元购书”等场景化描写,配合“古籍修复体验”“非遗拓印互动”等细节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书香氤氲的市集现场。这种将数据叙事与人文叙事交融的报道方式,既保持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又增强传播感染力。

  以价值重构

  揭示传统文化与现实的交汇点

  当下很多媒体在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中,已经不满足于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简单报道,开始从简单的文化现象展示转向价值重构。“旧书新知”活动系列报道也是如此。我们首先敏锐捕捉到当下旧书流通从物质交换到精神共鸣的转变,以此为切入点,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与当今业态、守正固本与创新发展、古老技艺与现代表达等话题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对“旧书新知”活动一目了然,对其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兴趣倍增,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比如,《今春,“旧书新知”活动多地持续开花——知识流动涵养城市阅读氛围》一文中,记者重点介绍北京通过旧书交换形成的邻里社交新模式,褒扬上海“书香巴士”将流动书摊变为城市文化景观的新举措,推荐南京旧书市集促成的跨代际的知识对话;在《激发本土文化认同 沉淀城市书香气质》一文中,通过讲述抗战文献修复、革命文学手稿收藏等新闻事件,讲述古旧书从业者如何把旧书交易升华成了当今城市集体记忆的传承工程;在《年轻人涌入为古旧书行业带来新动能》一文中,通过中国书店在2024北京书市举办的首届全国古旧书展销年会上举办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系列版本展”所收到的现场读者热情反馈,以读者之口说出:“我很喜欢今年书市增设的古旧书年会,契合当下读者阅读的新需求,显现出新的文化潮流,我们需要这样的潮流。”

  再如,在《四十春秋守典籍 三秦薪火传文脉》一文中,记者在采写三秦出版社40周年成就时,紧紧抓住三秦出版社古籍整理的突出业绩,不仅展示《陕西金文集成》《中国蜀道》等学术巨著,更聚焦《元稹研究专题数据库》、《关学经典数据库》、“丝路文化”应用交互平台、5G丝路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等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成果。通过上述聚焦,集中展现出版工作者依托现代化数字科技手段,让古籍出版实现从纸质传承到数字永生。这种将传统学术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IP的报道视角,为冷门绝学找到年轻化表达路径。

  可见,进行价值重构的关键,在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从而实现当代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在《激发本土文化认同 沉淀城市书香气质》一文中,记者聚焦从上海书展走到龙城书展的纸观堂,其解锁古旧书生动“玩法”,以新技术手段推出龙鳞装《山海经》《茶经》等,圈粉年轻读者,正如书评人、作家绿茶所说,旧书的很多“玩法”非常生动,古旧书拥有很多年轻粉丝,“他们喜欢从中国传统文化、古旧书籍中汲取美学等有营养的东西。”这一观点也在2025年龙城书展古旧书展销活动中得到了印证。这种古今对话的报道方式,使专业媒体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翻译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

  以融媒传播

  推进“旧书新知”品牌建设

  媒体的角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而是逐步向文化生态的共建者转变。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融媒体传播的新理念与新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

  我们在“旧书新知”这一报道品牌的打造过程中,按照媒体融合时代的报道模式,首先策划构建起“政策解读—市场分析—社群互动”的传播闭环,比如,通过深度解读《北京市繁荣旧书市场工作方案》,引导行业理解“五大平台联动”机制;借助孔夫子旧书网月活用户百万级的数据分析,揭示旧书交易年轻化趋势;介绍《北京日报》长期开设“旧书新知”专栏,培育民间藏书家社群,形成媒体和读者互动的新格局。这种三位一体的传播策略,使专业报道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生产要素。

  品牌打造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以宣传报道的深入传播,推进品牌活动的进展,推动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推出的“旧书新知”品牌活动报道,不仅关注政府推出的相关政策引导保障,还追踪中国书店等实体书店的运营创新,更关注社区居民旧书交换网络的生长。这种将政府、企业、民众纳入统一叙事框架的深度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也使专业媒体在宣传报道中成为促进“旧书新知”活动不断深入的“组织者”。

  在传播渠道革新方面,我们依托媒体矩阵,构建起“专业媒体+新媒体”的融合态势。在对北京报国寺旧书市集进行报道时,既有《不见不散,古旧书嵌入市民文化生活》《古城待读者 旧书展新颜》等报道,也有相关新媒体推出的系列视频。这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策略,使专业内容实现跨圈层渗透,形成线上线下共振。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发展离不开对其当代价值的发掘和传播,行业媒体要通过专业报道的深度化、价值重构的创新化、传播生态的系统化和品牌建设,开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境界。既要坚守专业精神,做好传统文化价值的阐释者,又要创新传播手段,当好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