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河南日报社主办“名家‘益’起读——文化的回响文学沙龙”
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开始的地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5-16
5月12日,由河南日报社主办的“名家‘益’起读——文化的回响文学沙龙”举行。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东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与来自河南日报社的40余名青年编辑记者面对面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共探文学与时代的共振密码。现场,大家就新闻与文学、记者与作家间的神奇联结进行交流。
记者,拥有当好作家的视野
东西是全国为数不多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双料”作家,他在现场提到了自己与新闻行业的深厚渊源。曾在《河池日报》《广西日报》都工作过的他,回忆起报纸副刊的工作经历时说:“面对很多业余作者的来稿,每天精心挑选、编选,从中也有大量的收获。”
不只是东西,邱华栋、毕飞宇也都做过记者。海明威也曾是战地记者,小说《老人与海》的构思就来自他早年写过的一篇通讯报道。“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文学的开始。”在东西看来,做记者首先有个好处就是能够扩展视野,在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收获很多认知,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很多时候我们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和外界的对接。记者视野开阔,关心天下事,这非常重要。”东西认为,虽然文学史上一些作家只写自己的内心,但更多时候写作需要更丰富的形式,需要走向大地、走向远方、走向深处。
从新闻行业到文学写作这一转换,在东西看来十分自然。年轻时媒体的从业经历,成为东西后期创作的灵感源泉。现在自媒体比较发达,人人都能写,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创作者。在东西看来,这是好事,“但是‘入门门槛低,毕业门槛高’,想要写出被读者认可、被专家认可、被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作品,要求还是很高的。”
“作为青年记者,我更要利用好新闻工作的优势,以笔为舟,扩展视野。”顶端新闻记者时一禾认为,每个人心中都蛰伏着未被唤醒的灵感火种,等待文学的春风将其点燃。
AI,难以企及作家的精神高度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学创作领域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被问及如何看待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赵萍说:“像严肃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很难用AI来创作的。”在她看来,与作家个人创作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相比,AI创作出来的内容,更像是“二手”资料重组。
这一观点得到东西的强烈呼应。他认为,AI现在的写作还停留在写得“像”的形似阶段。“它本质上是在综合我们已有的文学知识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与模仿,原创能力还是欠缺的。”“就文学创作而言,人类的创新能力、情感体验和想象力仍是独特优势,所以好的文学作品还是要寄托在作家身上。”
目前,不少“AI会取代作家”的声音甚嚣尘上。在东西看来,真正的好作家是不会被AI取代的。“若AI能创作出如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类历经千年仍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人类创作者或许真需忧虑。”东西直言。
人类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深度,正是AI难以企及之处。“AI依托于庞大的数据材料库,它可能会越来越聪明。但从创作层面来说,我们还是需要作家,特别是需要一流的作家来进行一手创作。”赵萍坚定地说。
“文学涤心,非职业而是终身事,文学繁荣需青年接力,创作即阅读。”在顶端新闻记者王慧玲看来,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执笔。
作家,站在“故乡”看“他乡”
东西在现场还谈起了他与河南的渊源。他说自己读的第一个作品是河南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谈到对河南的总体印象时,东西说,在河南,一步一景,一步一历史,即便是未曾亲临其境,通过焦裕禄、红旗渠等精神,也足以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这不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这片土地本身所蕴含的力量。”
故乡是每个作家都离不开的精神原乡,故乡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已经悄悄浸润进了东西的创作血脉。在东西看来,“故乡是一个放大的概念。在国外,中国是我的故乡;在广西,河池是我的故乡;在河池,谷里村就是我的故乡。”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们从小就听刘三姐唱的山歌,现在看来,那就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很美,不亚于唐诗宋词。在我还不知道什么叫审美的时候,家乡的辽阔山脉、满天彩霞已经在给我上美学课了。”谷里的一山一水一山歌,成了东西的人生底色。
同时,东西也强调,当代作家思考问题,不能一直站在“故乡”,想要成为不一样的写作者,还是要打开自己,阅读全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血脉里流淌的文化跟外来的文化产生碰撞,形成反差,最后刺激产生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