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徐光耀日记》出版十周年——
回望“小兵张嘎之父”红色深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3
今年是著名作家、“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 100周岁华诞,也是10卷本《徐光耀日记》出版10周年。4月20日,由《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和未来作家书院联合主办的“人庆百岁,书贺十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举办,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与会者回顾了《徐光耀日记》出版10年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这部10卷本、440万字日记所蕴含的重大历史价值。100周岁的徐光耀通过视频,向与会者和当年参加日记整理的所有朋友表达了感谢和美好祝愿。
整理出版起于偶然
生于1925年的徐光耀是河北雄县(现雄安新区)人,1947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并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电影文学剧本《新兵马强》、短篇小说集《望日莲》、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作品。其中,徐光耀笔下的“小兵张嘎”在全国家喻户晓,创作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24年,徐光耀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徐光耀记日记始于1944年1月1日,那时他19岁,是一名八路军战士,正处于抗战第一线。据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介绍,《徐光耀日记》的整理出版纯属偶然。大约在2006年,徐光耀为了便于他的忘年交、打算为他写本传记的闻章深入了解他,向闻章出示了他的全部日记,正是读了徐光耀的日记之后,闻章完成并出版了《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心灵档案》一书。
此后,读过徐光耀日记的闻章有个心结,那就是他感觉到这些日记价值非同一般,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记录,更是一名战士的成长史,是人类史上个体生命的一个时代标本,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堪称宝库。于是,每遇时机闻章便会提及徐老日记,希望能有人把这个宝库真正挖掘出来。
2013年,时任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潘海波听到闻章说及日记的事情,他立即研究并确定由其单位所属的《藏书报》牵头整理。他们首先征得徐老授权,然后动员、组织起一支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成立日记整理委员会,聘请闻章为主任,历时两年的日记整理工作由此拉开。
整理者心灵受到洗礼
2015年,《徐光耀日记》整理完成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年参加日记整理的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付聪说,《徐光耀日记》是微观史的血肉标本,是创作与真实的双面镜,是知识分子的求真史诗,是记忆传承的活体教材,是物质性的历史证据,是一座抵抗遗忘的纪念碑……《徐光耀日记》的意义和价值是多维且厚重的。
《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是日记整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她回忆,日记整理工程开始于2013年7月,2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散在各处,分头整理、录入。整理的难处在于,因战争年代行踪不定、环境艰苦、纸张缺乏,日记本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从敌人那儿缴获的、记账簿改的、白报纸订的,有的还遭到了水浸。墨水也是自己用颜料沏的,字小如蚁,且字体多样:繁体、草体、流行体、自造字、错别字,再加上专用术语,众多前后并不统一的人名、地名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日记本虽然整齐了,但字迹依然密密匝匝。
“在这个有时堪称艰难的整理过程中,每个人在参与,在感受,在重新活过。一个个变成了徐光耀,跟着他成长、跟着他跳宕、跟着他经历。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王雪霞慨叹。
《日记》价值获高度认可
《徐光耀日记》出版后,迅速以其不同寻常的特色在文坛内外引起关注。据闻章介绍,文学评论家汪兆骞看了《徐光耀日记》后,认为这部《日记》记录了徐光耀自己的原生态生命片段,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细节,为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证词。
作家刘江滨认为《徐光耀日记》堪称一部人生大书,是作者家国情怀、心灵秘史的本色赤诚的展露,《日记》中既有芥豆之微,也有狂澜之巨,生活琐事与时代风云一并坦陈于作者笔下。
“《徐光耀日记》以其丰富的资料性,推动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祝晓风认为,《徐光耀日记》时间跨度是1944年至1982年。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八路军和冀中人民如何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家园。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认为,透过《徐光耀日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和研究一名战士如何成长为作家的历程,更为8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注解。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亲身经历过战争洗礼、参加过100多次战斗的徐光耀先生,用文字记录下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诠释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使命担当。”未来作家书院创办人于晓华认为,重温《徐光耀日记》,从中汲取到文化传承之路上再出发的力量。
社会作用正在发酵
引人关注的是,《徐光耀日记》的社会作用在发酵。作家周永战是徐光耀同乡。他说:“我陆续以《徐光耀日记》中的材料为主线,写成多篇文化随笔,2023年8月结集成《光辉岁月》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24年5月,我创作的《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主线和主要材料依然来自《徐光耀日记》。”
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华北联大在束鹿(现辛集市)和正定办学的这段历史,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一书正好填补了华北联大研究的这段空白。
促成《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一书创作的是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殷杰从小就迷《小兵张嘎》,通过《徐光耀日记》中的线索,他按图索骥联系上了徐老仍在世的老战友、老同事和徐老已故师友的后人,其间发生了诸多令他感动不已的故事。
作为徐光耀的忘年交,殷杰捐献出自己的诸多藏品,助力于徐光耀文学馆、“华北联大文工团在束鹿”展馆、元氏县胡家庄金学铁纪念馆、辛集贾李庄陈强纪念馆的建成,把文字的《徐光耀日记》变成鲜活的人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