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少些“表演型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2
打开微信朋友圈,遂常常与书友们晒出的读书影像撞个满怀。这些影像不乏文艺范儿,很多拍摄得精美绝伦,书籍摆放的位置,书边看似不经意陪衬的一枝花、一折扇、一杯茶,无不透露着一点点的小心机。
我自己也有类似“症状”,以往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拍下来发在读书微信群里,抑或在相关读书社交平台写出点滴感想,然后就是每过几分钟,丢下书本打开手机,看有没有人发表评论。这样,我似乎就不再是单纯读一本书,而是参与到某种互动。朋友们的鼓励,让我感到满足。
如此阅读,美虽美矣,不过,它还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吗?你在看书,也准备把这看书的场景给别人看。当翻开书页成为行为艺术,阅读,很大程度上就具有了某种表演的属性。一个人如若过多沉迷于此,无疑也就陷入了“表演型阅读”的泥淖。
面对“表演型阅读”,我们不少人集体性沦陷,这也并非全是个人的错。外在环境的引诱常常令人欲罢不能。看看这几年各地陆续崛起的“网红书店”“最美书店”,都把“美”和“场景”作为重点,开一家书店,仿佛就是为了吸引人拍照,书籍则逐渐沦为陪衬,“选书”不再是一间书店最看重的,它们看重的好像更在于人气,以及人气烘托下的文创产品、咖啡简餐等项目的获利。
说了这么多,听来尽是吐槽意味,其实,就我而言,并不反感“最美书店”,也不完全反对“表演型阅读”。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书店出现总是好事,人们来到书店,就有接触到书的可能,我只是感叹,书店的“美”与书籍的“主角”地位若能相得益彰,岂非美美与共,更令人赏心悦目?同样,正如有网友针对“表演型阅读”行为所评价的,如果一个人以前对于读书完全不感兴趣,那在“表演型阅读”影响下慢慢亲近读书,让读书走进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的确,“表演型阅读”对于某些“当局者”不乏正向引导效应,即便对于“局外人”亦可产生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就经常从别人晒出的在读书籍中找到自己想读的书,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阅读“储备库”;另外,看着别人晒书、读书,或多或少能令自己感到一种危压,不知不觉中也就促使自己放下手机,努力啃完案头积存的心仪好书。
一次次走进“最美书店”,只拍照不读书终究于自我内心的丰盈无多大裨益;一味深陷于“表演型阅读”而不能自拔,就怕自己演过了头分不清现实与虚幻,搞不清“想要的”与“得到的”。尽管,对于“表演型阅读”,我也曾乐在其中,但是,经过了近年来的观察、反思,我也慢慢认识到,真正的读书收获,是很难分享很难“表演”的,一个人被阅读照亮的时刻只能属于他自己。既然如此,不只是我,也希望更多对书、对阅读抱有热望者齐力与共,少些“表演型阅读”,多通过独立式、沉潜式阅读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