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黄河源的百科全书

作者:孟繁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大河源》

阿来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5-06848-0

定价:88.00元

  《大河源》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 供图


  《大河源》是一部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空间上它以黄河源为中心,时间上曾追溯到8000万年前草的出现。黄河源的自然、历史、生物、考古、人文等各种景观尽收眼底。显示了阿来的知识修养、思想、眼界和文字能力。青年批评家赵坤说:“从文体上说,《大河源》并不独属于新文学以来的任何形式,在沟通古典传统的层面上,甚至也不局限在文学范畴之内。”这个判断是有历史感的。因此,这是一部深入的、走进了黄河源深处的关于黄河源的百科全书。黄河源是一个庞大的世界,如何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是非常困难的选择,阿来要写出的是黄河源的前世今生。无论作家还是批评家,都强调经验对于创作的重要。经验,有直接经验,它来自作家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也有间接经验,它来自于作家的知识积累。一个是见,一个是识,加起来就是见识。我们读一部作品,特别是非虚构作品,主要看的是作家的见识。具体地说,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阿来强大的叙事能力。开始就写自然状况的奇特,引人入胜。然后记述黄河源的“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和那一刻的情感。措日尕则山、鄂灵湖畔、柏海往事、扎陵湖口、唐蕃古道等,都是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可能会有些变化,包括他们的海拔、地理地貌等。但看得多了,最大问题就是审美疲劳。因此,叙事能力是一个作家的综合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这种叙事有小说的笔法。这种笔法强化了作品的文学性,使阅读成为一种“高级”的精神行为。学界经常讨论非虚构和虚构的关系。进入文本的记述,是作家选择的结果。作品是平行的叙事视角,作家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既是作家有意选择的方式,也是非虚构作品强调客观性决定的。

  第二点,是作品敢于面对问题。这是当前非虚构作品相对缺乏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影响力那么大,原因之一是这个文体承载了巨大的社会历史问题。作家有使命感和担当。在《大河源》里,我们看到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比如“雁群与藏野驴”一节里:“湖边的牧羊人看着那群藏野驴,却不似我们这些人全是惊喜的目光。他们没有去打扰这群野生动物,但他们的目光里却有忧伤与迷茫。”这是生态保护与牧民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置身其间的人才会感受到。野生动物比牛羊吃的草还多。不放牧牛羊了,草还是没有长起来。

  写黄河源,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工业化时代加速了对自然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赵汀阳说:“人对自然的影响已经达到‘地质级别’,就是人类的活动和能量已经改变了自然的性质。自然性质一旦被改变,就是灾难性的,会导致生态和环境的高风险危机。”美国人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首次呼吁人类需要新的伦理“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把已有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扩展到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也就是说,人必须无条件退回到与众生平等的位置。有意识地担当起生命共同体的公民角色,进而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阿来的《大河源》不仅具有文学性,同时具有学术性。对人的反省,是《大河源》最有价值的问题意识。

  第三点,神话与科学知识。阿来写到了神话传说,写到《格萨尔》这部神话史诗的传唱史,写到了遍地的经幡,而且强调“这部神话还是一部真实的历史”。在藏地,神话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作用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我们从阿来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比如《云中记》。但作品中更多的是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比如冻土层、巴颜喀拉山的形成,以及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发现的那些植物等;草何时在地球上出现等古生物知识,人类进化史,黄河源地区的发展史、建设史、治理史,各民族的交往史以及文化多样性等。除了景物、自然描写外,作品有很多硬核的科学知识。自然景观是黄河源的样貌,而人文历史和科学知识一起铸就了黄河源的灵魂。阿来就这样呈现了黄河源的样貌,赋予了黄河源的灵魂。这是多年来,我读到的最有力量和深度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阎晶明:阿来40多年多面的文学创作,创造出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学世界。

  江苏省作协主席、小说家毕飞宇:阿来是当代中国文坛上被普遍认可的作家,是真正的作家。

  资深出版人、文学评论家潘凯雄:阿来将自然和社会、大地和人类、历史和现实相互交织,浑然一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知识饱满却张弛有度、调动自如,生物也罢、人物也好,在阿来笔下无不具有高度的体温和活力,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这样的别观精致非阿来莫属。

  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阿来既重新理解了历史也重新理解了人,这是阿来区别于中国很多作家之处,也是他对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贡献。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回顾阿来的创作历程,阿来通过行走,用词汇塑自然,进而构建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