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擦亮“溯源铸魂”标识 深耕品牌“双效融合”
——浙江人民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出版业是文化传承与思想传播的核心阵地。地方人民出版社作为区域出版的主力军,既应扎根地域特色、奏响时代强音,又需应对数字化转型、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其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命题。
本文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浙人社)为案例,探讨地方人民出版社如何发挥资源禀赋、构建品牌矩阵、推动融合创新、促进双效协同,打造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主题引领:坚守“精品之魂”
主题出版既是出版社服务国家战略、传播主流价值的核心载体,也是出版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双效统一的关键路径。浙人社在主题出版方面一直位于地方出版社前列,不仅得益于丰厚的资源家底和多年沉淀的专业优势,也得益于精打细磨的初心坚守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变。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宏大时代主题。以“第一选题”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优质读物,借助出版物的精神力量,为人民讴歌,为时代铸魂。浙人社发挥“重要萌发地”优势,打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浙江实践的内在联系,擦亮“溯源铸魂”主题出版标识,《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红船精神问答》等重点出版物实现了双效统一。
二是挖掘地方特色,高标准打造省域样板。浙人社深耕地方资源,聚焦浙江各领域标志性成果、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推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出版物。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出版了《解码:“八八战略”为什么行》等系列图书,深入阐释“八八战略”蕴含的真理伟力及实施成果。吸引广大作家写浙江,高标准推出《文明密码》《中国农民城》等,擦亮“两个先行”金名片。系统挖掘浙江优秀先贤人物的思想内核,转化为独特教育资源,推出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追求主题出版“票房价值”,“拥抱”数字化传播模式,如“浙江宣传”系列推出图书6种,总销量21万册,为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团队协同作战,涵养最优出版生态。重大项目是锻造人才的“磨刀石”。针对重点项目,浙人社成立由社长牵头的专项小组集中攻坚,通过构筑引导精品生产、凝聚专业团队、催生优秀产品的孵化平台,打造以项目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项目、以机制保障出版的良好生态。在项目制推动下,浙人社出版的作品连连收获全国奖项。《心无百姓莫为官》和浙人社参与的“足迹”系列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仰望星空》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三届蝉联;《浙江婺剧口述史》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5年内11个项目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4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0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两种出版物获年度“中国好书”,居地方人民出版社第一方阵。
品牌驱动:坚定产品线战略
品牌出版是助力出版社突破“千社一面”同质化瓶颈、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通过专业深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品牌“溢价”,能有效破解地方出版社“小、散、弱”困局,培育可持续的内容生产力,夺得细分市场话语权。浙人社坚持将专业性作为构筑品牌出版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采取“精准定位+聚焦头部+品牌延伸”的产品线运营模式,以用户为思维,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出版优势。
一是彰显底蕴,扩大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万年的上山文化、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千年的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打造“文脉”学术品牌,推出了《浙江通志》(113卷)、“浙江文史记忆丛书”(99卷)、“良渚文明研究书系”等。持续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相关项目的出版,已出版的有《浙江婺剧口述史》(8卷)、《浙江儒学通史》(5卷)、《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一辑10卷)。这些具有浙版标识的学术著作彰显了浙版学术的底蕴,擦亮了浙人社学术出版的标识。
二是聚焦头部,深耕自主原创沃土。打造细分市场品牌,做强产品线建设,聚焦中国史、世界史、财经管理、心理自助等板块,开发并拓展了“经纬度”“财之道”“好望角”“心悦读”等产品线,市场反响较好。“经纬度”出版图书近50种,其中《秦制两千年》销量达12万册。“财之道”形成近70种产品规模,其中《芯片战争》销量达21万册。“好望角”市场口碑稳定,品牌效益突出,单品发行量均不低于1.5万册。“心悦读”的“人间清醒”系列成为拳头产品,销量破35万册,成为心理治愈类常销书。这些产品线聚焦头部资源,如“经纬度”的作者谌旭彬、郭建龙、王瑞来、马勇等均为来自历史、考古等领域的知名学者。
三是改变定位,加快经典大众性转化。坚持将优秀典籍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进入大众阅读视野,通过独特性选题、稀缺性内容“破局”,突显不同品牌的专业特色。浙人社以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增强中国人的底气和自信为出版遵循,重塑经典、创新融合,推出了张大可、韩兆琦等点校注译的《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本)》精、平装本和布面精装本,兼具权威性与普及性,同时以“图书+文创”“图书+众筹”等方式赋能扩大市场效应,打造形成产品差异,增加了用户黏性,成为活化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数字融合:坚持突破革新
出版融合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以技术驱动为内核的出版数字融合在生产经营链重塑、资源立体化开发、市场传播能级跃升等方面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浙人社将出版融合作为出版社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抉择,自2022年成立数字融合出版中心以来,立足单位实际、聚焦数字赋能,通过深耕短直赛道,不断提升出版数字融合,成效初显。
一是发力渠道建设,开辟销售新航道。以构建“平台电商+自营店铺+私域社群”为特色的渠道革新成为破解传统发行困局的“牛鼻子”。浙人社数融团队以抖音官方达人号、店铺号、小红书账号为依托,从0到1搭建新媒体自营店铺,采取“中心化流量+去中心化运营”模式,实现单品读者触达效率不断提升。目前开设的两个直播间,年开设直播300余场,总时长超1000小时;抖音官店日均近400单,开设4个月晋升金牌店铺,9个月冲刺旗舰店。借助新媒体渠道,“世界政党译丛”这样的高定价图书受到市场关注,销量破5000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从库存书变为加印书,让具备长远内容价值的出版资源被重新盘活。
二是发力达人培育,倒逼图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媒体营销与短视频自播、直播正在深度重构出版产业链,通过“需求反馈—数据分析—生产调整”的传导机制,推动图书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比如,浙人社《资治通鉴(全本全注全译本)》率先推出平、精装本后,通过“短直”数字营销获得了较好的市场销售声量,根据读者需求反馈,又迅速推出布面精装典藏版。以出版融合为抓手的数字化改革还促使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复合型编辑培养有效“共生”。浙人社引导编辑自创新媒体账号,现已培育社内账号36个、星图达人6个,其中,文化类头部达人“眉的说”全网粉丝超500万,受邀于多地进行文化推广,实现了传统编辑与达人主播的跨界融合成长,而其责编的图书《新质生产力》通过短视频推广和抖音直播,实时调整宣传策略和生产节奏,销量突破5.5万册。
三是发力文创板块,扩大优质IP效应。在消费需求多元化和文化消费升级的双重刺激下,文创开发为出版社突破传统生产、激活IP价值、扩大受众群体“锦上添花”。传统出版通过跨界联名,打破固有边界,实现了“出版+文旅”“出版+文博”等的跨领域双向赋能。浙人社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阅读群体的收藏需求,依托文化IP进行创新转化,为社内重点市场产品深度开发文创礼包,如对史学经典《资治通鉴》开发随书文创,包括黄铜书签套装、“巳巳如意”黄金贴、社长手写信典藏摆台、总编辑亲签《朱云折槛图》藏书票及“宅兹中国”印章等,打造“图书IP+文创”模式,形成产品差异,提升读者体验。
主题引领、品牌驱动和融合创新是推动地方社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通过将政治性与市场性、专业性与大众性、传统性与创新性进行有机统一,出版社才能在守正创新中突破路径依赖,培育新动能、焕发新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