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经典文本的阐释传统与学术史重构
——读《〈论语〉学术史》的史学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中华元典学术史”丛书,立足于学术史与文化史相融合,意在从元典传承、阐释、发展的角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源头,总结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特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丛书的定位是学术性研究,又特别注重可读性。它不是简单的直线式学术梳理,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入手,从当代的文化建设立意,将具有始创意义的文化经典进行整体性策划,涵盖了历史、文学、思想等诸多文化领域。对于每一部元典的写作,既注重学术发展线索的整理,又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元典研究思想成果的梳理,力求能达成“层累地造成的元典阐释史”,并重视揭示中华元典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全方位影响,终极目标是传承最核心的思想文化遗产。目前,丛书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中纂著。相较于孔子“删定”的“六经”,《论语》无疑是孔子思想的直接体现。自汉代经学生成之后,《论语》虽然在题材上属于“语录”类的子书,也未被立于博士官学,但与《孝经》一同列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隐然具有与“六经”同等的学术权威地位。古来学者欲研习“六经”,必自孔子入手;而欲明晰孔子思想,必以《论语》为先。《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学的最基本、最可靠的元典之一,故汉儒赵岐《孟子题辞》称“《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文本、思想及其阐释史的专门学问。它形成于西汉,当时有《齐论》《鲁论》《古论》三家。后来,张禹合《齐论》于《鲁论》,郑玄又合《齐论》《鲁论》于《古论》,形成了后世通行的传世版本。《论语》学的内容十分宽泛,涉及诸多层面:就文本而言,涉及《论语》别称、编纂者、结集时间、文本差异与变迁、海外译本与传播、社会地位与影响等;就学术内容而言,涉及《论语》名物考索、文字训诂、思想特点、学术风格、发展阶段等;就研究视角而言,涉及经学史、哲学史、经济史、伦理史、教育史、文化史、历史学、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音韵学等多门学科。这构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学问。
历代就《论语》的注释文献构成持续两千年的诠解脉络,形成中国学术史上最完整的解释学“标本”。据统计,汉代至清注本存世者多至180余种。以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标志,清代考据学在乾嘉时期完成《论语》的古典注疏集成。传统《论语》学史研究,多采用注疏编年体例,缺乏对解经方法论递变背后深层根源的解读。民国以降,西学范式被广泛引入国内学术领域,造成传统解释体系的断层。据张岱年先生统计,20世纪《论语》研究文献中仅有不足12%的成果坚守传统注疏学模式。以顾立雅(H.G. Creel)《孔子其人及其神话》与安乐哲(Roger T.Ames)《儒家角色伦理学》为代表,海外汉学提出“去经学化”阐释倾向,社会史、观念史等新方法逐渐深入《论语》学研究范畴,这在国内导致了古今治学传统的断层。随着新时代构建中华文明话语权的需要,重建中华元典的解释学谱系具有紧迫性。近世出土文献,如定州汉简《论语》、海昏侯墓《齐论》、敦煌唐写本等,为重新审视历代注疏与原始文本的谱系问题提供了新资料,也提出了重构《论语》解释体系的必要性。以《论语》学为切入点,可以探讨中国诠释学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可能性,有助于创立“中国解释学”理论框架,助力本土学术话语建设。近年出现的“国学热”,映射出当今学者对于“剥离历代意识形态附加,还原《论语》解释史本真面貌”的强烈要求。
《〈论语〉学术史》一书,本质上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学术工程的组成部分。通过剖析一部经典在两千年中被反复解释、重构的历程,既在知识维度上厘清儒学发展脉络,更在方法论层面上为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某种范式。以“学术史”为线索,系统梳理《论语》学发展历程,是突破“经学—哲学”的时间区隔,建立长时段研究范式的积极尝试。该书将历代《论语》研究成果置于“生成—阐释—重构”三阶段的历时性框架,在多维视域下进行学术脉络梳理。先秦两汉时期,是《论语》文本的生成阶段。《论语》的成书是一个历史过程,作者由孔子生平切入,考索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提出其成书经历了“辑”“论”“纂”三个步骤。《论语》从最初结集到早期传播,其间有《齐论》《鲁论》《古论》多本流传,注家各有训解、征引,异彩纷呈。张禹合《齐》于《鲁》,郑玄又合《齐》《鲁》于《古》,奠定了《论语》文本的定型。魏晋至两宋时期,是《论语》的义理阐释阶段。作者将之细分为“经学时代”“玄学时代”“隋唐”“两宋”四期,研究专著大增,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注解体例由汉代“说”“注”为主,转向魏晋“集解”、南北朝“义疏”为主。元、明、清时期是《论语》学的重构阶段,以元明的“朱学是尊”、清代的考据与民国时期的学术转型为论证核心。全书论证以纵向维度的《论语》学术史为主线,又不乏对各阶段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横向诠解,清晰且完整地展示了《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填补了《论语》学传承链条中的逻辑缺环与割裂问题,为治学者提供按图索骥之便。
《论语》学术史研究,已超越传统经学范式,转而成为检视中国学术方法论演变的镜鉴。该书的重要贡献在于试图构建具有理论自觉的阐释史学,既避免陷入“文献整理术”的技术主义窠臼,又警惕“过度理论化”的诠释力度,通过“返本开新”的思路,为古代典籍的现代转型确立可操作的转化方式。这种以经典文本为原点、以问题意识为驱动的史学实践,为我们重塑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阐释提供了新尝试,该书堪称当代《论语》学研究的佳作。
(作者系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丛书总主编简介】
李振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月刊》主编,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居延汉简人名编年》等,主编丛书有《元典文化丛书》《国学新读本丛书》等。其中《元典文化丛书》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主编推介语】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离不开典籍的继承与创新。中华元典,作为蕴藏中华文化基元的载体,是典籍中的典籍、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根本载体,是中华学术的始创和发源,经发生、传承、发展,历数代而常释常新。
积极把握住中华元典传承与创新中的文化含义,并以现代中国话语体系意识进行观照,它将在当下不断焕发生命活力,闪耀出永恒的思想与智慧光芒,并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
可以说,一部中华元典学术史,便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全部精华。 ——李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