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竹文书东方浪漫

作者:伍雅琪(大学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如果说写字是与古人往来应心的时光,那么钱存训先生在《书于竹帛》中对文字历史的记录便是往来应神的时光。今天,人们表达浪漫有无数种方式;但数千年前,它被刻印在竹简与木牍的皮肤肌理上,成为古人一笔一画的神仙佳话、金戈铁马。

  中国文字除了一般文字通有的音、义外,还有特殊的形体,这种形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团结了中华民族,更联结了一个伟大的文化整体,我们称之为“书”。于古人而言,书是极其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作为一名“准编辑”,读此书前,我常会想,在印刷术未行之前,书从何处来?

  “人类的保守性,总是偏向于传统的习惯,不仅因为他们熟悉这些传统的方法,且因这些方法也常有许多优点胜于新的发明。”于是文字出现在了竹子上、丝帛上,予以古代文人抒写浪漫的载体。“中国文字记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它独有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一特点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绵延至今。”

  文字记录时间,时间演变文字。一撇一捺拼凑出千古悲喜交织,绝唱春词。群山微寂,画染墨色,竹生于荒芜,又归于浪漫烟火。我在千年竹文的字里行间穿梭,曾窥见过万国朝贺、灯影筹措的盛唐,领略过“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闹风光,似亲临过寒山寺旁的姑苏、唯有冻死骨的石板路,也曾为兰因不种絮果愁苦、为山河零落破碎恸哭。竹在风雨摇曳间低吟浅唱,任凭笔墨挥毫,留下傲骨与诗行,坚固且柔韧,静默而深沉。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从先秦时期到汉代,书籍形式经历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石刻铭记,到后来的竹简、木牍、丝帛书写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古老的书籍载体,不仅见证了人类文明的逐步进步,更承载了无数先贤的智慧与心血。

  钱存训先生以博学之姿,引经据典,将外来的文献与考古的实物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辅以数字与图表的佐证。在梳理古代典籍的珍贵价值、社会背景的变迁与学术发展的脉络之后,他深入探讨了甲骨、金文、陶器、石刻、竹简、木牍以及纸卷的起源、内涵、本质,对记录的方式、制作的形态、编排的体制都进行了细腻入微的剖析。透过他细腻的笔触,我仿佛能够听到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感受到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求与传承的执着,他们用尽一生,将知识与智慧凝结在这些载体之上,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代文明的辉煌。

  墨子云:“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钱存训先生著此书的意义不仅是载竹帛之书,更是传汉人之声,那是“死生不然,天下康宁”的东方浪漫。

  “成为一个传递浪漫的出版人。”这是我在高考志愿表第一行写下编辑出版学时许下的愿望。虽然我国现代出版从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至今已走过127载春秋,但大部分人对编辑出版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数字化时代,网络上也出现对纸质书籍出版的一片唱衰声:“出版已经成为夕阳行业”“互联网浪潮中,出版行业即将被淹没”“纸质书迟早会被替代”。

  如果只作为一名读者,在一打开手机就能阅读到数以万计的文本的今天,我可能不会否认这个答案。但站在出版人的角度,从钱老先生所记录的千年竹文开始回望,就不难发现出版绝不仅仅是发行书籍,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链接和传递、对东方浪漫的赓久延续。在这个意义上,它永远不会成为夕阳行业。

  如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一代,与“变化”相对应的是“应变”。新一代出版人在时代浪潮中该如何应变?

  钱老先生在《书于竹帛》中早已给过我们答案——抓住中国文字记录独有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对于作者来说,“执笔之人,一生之至乐,在于自由,以笔写我心,方能写出血肉。”而出版人要做的,就是通过出版行业与当今互联网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将这份自由带向更广阔的天地。作者的文字是出版产业链的本源性根基,出版人应以敏锐的眼光,在互联网浪潮中探寻文字的矿脉,在字里行间打磨出宝石的光辉,使其积淀酝酿出更有力量的声音,赓续文脉,润泽人心。

  这条传递东方浪漫的出版路上,其实早已有前辈为我们开疆拓土:张元济先生在战争的硝烟中重返商务印书馆,说“平地尚可为山”;邹韬奋先生在生活书店里告诉我们,紧贴时代脉搏的关键就是“永远立于大众立场”;江曾培老先生被问及“什么是出版”时回答:“出版是文化的选择,更是作者和读者的选择”。正因为我们是作者文字的第一读者,我们会一次次为文字热泪盈眶,也会一次次因为好的文字能影响世间万物而欢欣鼓舞。所以出版人选择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奋力奔跑,我们的前辈是,我们亦是。

  新一代出版人生逢其时,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出版业的未来图景。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给了书籍传递东方浪漫的途径,有声书、网络文学、跨行业联动等渠道让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积蓄更多的能量去接过接力棒。

  前路必将风尘仆仆,但梦想何必瞻前顾后。

  无论怎样,这个盛世渴望汲取不同声音的时代色彩不会变,出版业作为“思想之舟”的内核不会变,出版人对“用文字传递浪漫”的执着不会变。这就注定了,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出版行业,以青春之名踏上出版的漫漫征程,去铭记、去唤醒、去传递那些值得被品读的中国式浪漫。

  千年竹文书东方浪漫,这是古时出版人所创下的江山;赓续文脉作时代礼赞,这是我们新一代出版人给出的承诺。

  无论古今,心神皆往,笔墨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