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绣宗:

深化书香品牌建设 绘就全民阅读新图景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4-21

  青海省通过精准化服务举措,为特殊人群提供阅读服务。

  马背流动图书馆走进牧区,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青海省委宣传部 供图


  “在阅读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从增强公共阅读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出发,让全民阅读更好惠及群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阅读工作路径。”这是近年来青海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特点。

  如今,从雪域高原到河湟谷地,青海省全民阅读实践彰显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对特殊群体的精准服务,还是数字阅读的创新探索,抑或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都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海经验”。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专访了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绣宗,“解码”了青海在全民阅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规划。


  从“高原特色”到“品牌矩阵”


  谈及2024年青海省全民阅读品牌建设成效,可谓是亮点纷呈。孙绣宗介绍,2024年,青海省以“书香润江源·阅享新时代”为主题,构建了立体化的品牌矩阵。首先是印发《青海省2024年全民阅读工作要点》,出台《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中心、推广站点管理办法》,明确推广中心和站点的职责任务、设施配置、运行管理、资金和政策扶持等机制,按照基础性、普惠性、均衡性原则,从各市州择优遴选18个推广中心、41个推广站点,建成覆盖全省各市州和95%以上县区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年开展活动740余场,参与群众8.2万人次,成为辐射带动基层阅读活动的有效阵地。

  在活动品牌打造上,连续10年以“书香青海”为主题,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推广和主题实践活动,同步开展“扫黄打非”宣传、版权保护知识普及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形成阅读热潮。以文化惠民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七进”活动,2024年送书近40万元码洋,全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8600余场,11.4万人次参与,真正让书香融入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的特殊群体阅读服务成为品牌新亮点。青海省委宣传部会同省残联通过举办第二届“残疾人无障碍融合阅读”巡回活动,利用数字技术为残障人士提供盲文书籍、有声读物,组织残疾人分享读书励志故事,让阅读成为助力弱势群体自强的精神纽带。西宁市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点亮心灯”特殊群体阅读活动,特殊群体服务覆盖率提升50%。海东市图书馆开展上门服务,将盲人设备和盲文书籍送到视障读者手中,惠及数千名视障人士。此外,海北州“社区阅读+”模式、西宁市“银发阅读”等创新实践,也让公共阅读服务更有温度。


  激活“品牌+”新动能


  孙绣宗介绍,今年,青海省将聚焦“品牌升级、内容提质、服务增效”三大主线,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纵深发展。4月将举办的“书香青海·奋进新征程”启动仪式,按照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同步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分会场覆盖所有市州,通过阅读展演、新书发布、政策宣传、文化名人对话等形式,打造年度阅读文化盛宴。同时,积极开展全民阅读优秀项目遴选,计划对入选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如“乡村阅读季”“文化讲堂”等子品牌,形成“主品牌引领、子品牌支撑”的矩阵效应。

  “在内容供给上,我们突出青海特色,一方面鼓励本土作家创作生态保护、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题材的精品书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助优秀选题,如:青海省出版单位正在推进的‘青海生态故事’系列丛书,将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可读可感的文学作品。”孙绣宗说,另一方面,优化基层图书采购,增加科普、少儿、实用技术类书籍比例,让书架上的图书更贴近群众需求。比如,海南州贵德县河阴小学“整本书阅读”项目,针对学生年龄设计分级阅读课程,融合信息技术辅助阅读,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成为校园阅读标杆。

  “数字阅读是品牌创新的重要方向。”孙绣宗说,青海将推进“数字+阅读”融合,依托大美青海APP、新时代文明实践远程调度系统等平台,开发个性化阅读小程序,推出“线上读书打卡”“数字阅读挑战赛”等互动活动。利用大数据精准推送内容,打造“千人千面”的智慧阅读体验,让传统阅读插上数字翅膀,覆盖更多年轻群体和偏远地区。共青团青海省委《团青荐读》栏目,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分享多元知识,拥有12万粉丝,成为青少年线上阅读的重要阵地。海西州德令哈市“启智润诗城”读书分享活动,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共生”体系,年度受众超30万人次,带动本地图书销售增长15%,成为数字时代阅读推广的典型案例。


  让书香品牌“活”起来


  如何将地域文化与阅读品牌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地方标识的特色品牌?孙绣宗介绍,青海在全民阅读活动设计中融入江源文化、河湟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例如,今年的“中华经典诵读”展演将选取青海本土诗人作品,结合民族歌舞、传统乐器进行情景化演绎;“乡村阅读季”活动走进农牧区,开展“牧民读书征文”“农民书画展”“非遗工坊”等活动,让阅读与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同频共振。海西州“巴音河之秋”蒙语诗歌那达慕,以诗歌朗诵和即兴创作展示少数民族语言魅力,促进民族文化交流;黄南州“书香黄南”系列活动,融合汉藏双语宣传,送书下乡覆盖全州12个乡镇,在社区等设立图书流动点,助力各族群众提升科学素养。

  在阅读空间打造上,青海还着力构建“特色阅读生态圈”。比如,西宁市的五峰书院、香水书院将阅读与文博展览、艺术沙龙结合,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玉树州、果洛州的夜读书屋、社区自习室嵌入民俗元素,形成“一地一特色”。同时,推动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职工书屋通借通还,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博览群书、了解天下大事。青海省图书馆的马背流动图书馆,从2018年开始,依托志愿服务队采用马匹驮运送书入户方式,为偏远牧区群众配送汉藏双语图书2800余册,解决了牧区群众看书难问题,成为草原上的“文化轻骑兵”。


  构建“大阅读”格局


  全民阅读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几年青海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逐步构建起全民参与的“大阅读”格局。孙绣宗介绍,今年,青海将进一步激活企业、公益组织、阅读推广人的能动性: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捐赠图书、建设“职工书屋”,如省总工会以“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为主题,促进职工阅读提质增效,为新就业群体发放3万张电子阅读卡,打造“移动书库”;另一方面,启动“阅读推广人才培育计划”,举办领读人培训班,建立全省阅读推广人才库,让更多热爱阅读的人成为品牌传播的“火种”。

  据介绍,青海正在推进“社区阅读+”模式,引导民营书店、公益组织与社区合作,开设“便民阅报栏”“共享图书角”,打造城市“半小时阅读圈”和乡村阅读示范点。例如,海西州的“流动图书车”定期深入牧区,将图书与医疗、农技服务结合,让阅读成为服务群众的“多面手”;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社区“阅读筑梦 易地少年启新程”项目,构建“阅读+心理辅导+社区融入”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暑期阅读营,助力儿童融入新环境,成为易地搬迁社区协同育人的示范。

  “我们的目标是让‘书香青海’不仅是活动品牌,更是融入城乡肌理的文化标识。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体系,加强推广中心和站点动态管理,对作用不明显的站点摘牌整改,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深化与图书馆、出版社的合作,打造‘青海好书’推荐榜单,让本土作品走向全国;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契机,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将江源文化、河湟文化等特色阅读品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孙绣宗表示,全民阅读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青海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让阅读成为高原儿女的生活方式,为建设书香中国贡献青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