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

作者:刘全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5-03-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具体方向和安排,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根本要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由以上论述可知,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属性根本要求,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变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新时代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现代变革转型的背景下,新文艺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开启了我国文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引入新文艺运动中,便是将新文艺引向民众启蒙与改造社会的方向,使文艺人民性逐渐彰显出来。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对文艺人民性进行了具体解析,形成了系统性和具体化的理论框架。一是清晰指出文艺工作应当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二是详细论述文艺工作应当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样应该严格要求自身行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这一理念强调了文艺创作与服务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不再是为了个别人或特定阶级的私利,而是要服务于全体人民,传递人民的声音、表达人民的情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文艺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是深刻刻画人民群众生活、满足人民日常需求、发表人民群众内心想法与挖掘人民群众潜在创造力的文艺工作。“社会主义文艺”从含义来看属于人民的文艺,因为它源于人民日常生活、依靠人民群众、面向人民大众,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要地位和价值观取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也因为它遵循了人民的审美规律、符合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人民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更因为它承担了人民的历史使命、肩负了人民的道德责任、传播了人民的优秀文化、促进了人民的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文艺能够与人民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人民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得到了关注与尊重。社会主义文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人民的幸福和进步作出贡献。

  二、文艺人民性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全面发展。一方面,新时代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是人民的进步和成就,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灵感。新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和挑战,都是人民的变化和挑战,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新颖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新时代的每一个理想和追求,都是人民的理想和追求,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崇高美好的价值取向和创作目标。另一方面,新时代赋予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更广阔更深入的人民视野,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更加关注世界、关注国际、关注民族、关注人类,更加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贡献,更加增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更加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新时代促进文艺人民性全面发展是指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促进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回应人民的文化需求,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发展方向。

  三、新时代文艺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新时代文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自身要求。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正确的创作方向和目标。

  二是要坚持以道德为先的修养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上追求卓越”,“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要求。

  四、为新时代文艺增添更多文化光彩

  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条件。没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动力。新时代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思想指导、物质支撑、精神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时代依托和时代机遇。

  文艺人民性与现代审美意识的辩证统一。一是现代审美精神与人的现代解放及全面发展要求相融合;二是现代审美精神与社会变革进步要求相融合,这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文艺观以及审美反映论、审美认识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理论观念中;三是现代审美精神与文艺自身的艺术性发展要求相融合,这体现在各种文艺类型的审美形式、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之中。文艺人民性与文艺观念、文艺形态多样化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鼓励文艺工作者要严以律己、敢于创新,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的方向,古今中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都应当学习借鉴。

  我们既要从新时代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任务,又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实际成效和创新水平检验和展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精神风貌。我们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大进步,不断创造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大精品,不断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发展的大风范,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增添更多的文化光彩和文化力量。

  新时代对文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创作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要求文艺作品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引领社会风尚。同时,还要发掘和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文艺作品要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人民的心声,传递人民的情感和情绪。只有在这种紧密关系中,文艺作品才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文艺的人民性要求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民的需求,体现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文艺作品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人民的思想情感,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只有创作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同时也能推动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文艺人民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新表现手法,推动中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