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铮铮铁骨铸忠魂 躬耕广东十五载
——评《陶铸在广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7
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在40多年英勇奋斗的革命生涯中,他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
为缅怀陶铸同志在广东的光辉业绩,学习和研究陶铸同志的生平和思想,在陶铸同志诞辰115周年之际,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陶铸在广东》(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同志在广东15年的工作情况。全书主要由图片、工作概述、文集摘录、回忆文章、大事记等组成,重点摘录了陶铸同志在广东各种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言、报告和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等,选编了部分老同志的回忆文章,并系统梳理了陶铸同志在广东的大事要事。书中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了陶铸同志在推动广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其深远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陶铸同志个人生平和政治生涯的窗口,同时也为研究一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轮廓提供了生动素材和权威读本。
陶铸同志的一生,与广东结缘颇深。新中国成立前,在革命的滚滚洪流中,陶铸同志背井离乡、负笈黄埔,随后百战沙场。在南昌起义中,面对艰难险阻,陶铸同志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斗争胆略随军南下,转战潮汕。在随后的广州起义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毫不退缩,于艰难险境中英勇杀敌。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同志在中共中央中南局担任领导工作,1951年2月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主持广西剿匪工作。随后,陶铸同志奉调广东,担任广东省代主席兼中共华南分局第四书记。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忆及陶铸同志时曾这样说道:“他的名字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东紧密相连。”从那以后直至1966年调离广东,陶铸同志长期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等领导职务,历时15年之久。在粤期间,他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发展农业,指导工业生产,推进城乡绿化和文化建设,为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南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建设广州,重新打造祖国的南大门。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解放初期是一片城市破败、千疮百孔的惨淡景象。陶铸同志十分关心广州城市建设,反复强调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把市政建设搞好了,对生产对人民的生活有利,在政治上、经济上均有重大意义,并亲自带领广州干部群众搞绿化、建公园、修公路,最终让破破烂烂的广州焕然一新。书中选编的《绿化要和生产相结合》以及广州市委原书记林西的回忆,集中体现了陶铸同志的市政建设思想。
二是因地制宜,提出把全省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前的广东,粮食一直不能自给,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广东每年仍然要从外省调进粮食。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陶铸同志从广东实际情况出发,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分析了广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农村为重点的依据,坚决提出把全省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组织农田生产,每年用三四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到基层调研,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改变了广东“缺粮省”的困境。
三是组织生产,奠定建设新广东的工业基础。解放初期,广东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几乎是空白。陶铸同志从大局出发,指出“华南以农业为第一位任务,并不等于不搞工业”,恰恰相反,要以足够的力量抓工业,要使广州“成为华南工业建设的阵地”。他根据广东实际,强调充分利用、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工业,为新广东的经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工业基础。
四是重视统战,善于发挥各方人才的作用。在主政广东期间,陶铸同志十分重视做好对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在许多重要会议和不同场合发言,如《陶铸在广东》一书选编的《在广州市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和教师恳谈会上的讲话》《搞好对党外同志的团结》等文中,他多次强调做好广东的统战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陶铸同志还十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在《在中南区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的讲话(节录)》一文中,提出要对高级知识分子做新的评估,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进一步增强团结,勉励知识分子发挥专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使知识分子备受鼓舞,陈寅恪、红线女、关山月等诸多学者、艺术家都成了他的座上宾。
五是亲力亲为,热情关注广东宣传文化事业。陶铸同志历来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亲自抓报纸和文艺,以此鼓舞士气,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在广东工作期间,陶铸同志一如既往地重视宣传文化工作。“文稿摘录”部分撷取了陶铸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场合的发言内容,如《宣传工作很重要》《没有文化建设不了社会主义》《广州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等,均是反映他宣传文化思想的代表性作品。陶铸同志认为“不重视宣传工作,就会使一切工作落在形势后面”。他还深信“没有科学和文化,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因此,他不遗余力地组织精神文明建设,暨南大学的复办,广东科学馆、《羊城晚报》的创办等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这些宣传措施和重大项目的落实,使当时广东省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六是绿化造林,大力改变山区落后面貌。陶铸同志在广东工作期间,大力发展绿化造林,十分重视林场建设,非常注意对荒山的开发利用。正是在陶铸同志的关心指导下,广东的绿化造林工作成效显著,不仅荒山换绿颜,而且改变了山区的落后面貌,也为后来广东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是注重调研,深入解决广东实际问题。陶铸同志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关于调研的观点集中体现在《调查研究与一切经过试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等讲话中。主政广东期间,陶铸同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直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从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各方面的工作,有效解决了广东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力促进了广东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陶铸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陶铸同志的品格,长久闪耀着光辉,令人景仰和怀念。书中收入《松树的风格》《太阳的光辉》《革命的坚定性》以及诸多革命前辈的忆述文章等,体现了陶铸同志对党忠诚、坚韧不拔、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在《松树的风格》中,他热情讴歌松树的品格,借松树的形象充分地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他写道:“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象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陶铸同志这种如松树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坚强品质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奉献精神,深刻体现在《陶铸在广东》一书所摘录的陶铸同志文稿的字里行间,流转于老同志对陶铸同志的深情追忆,反映在陶铸同志在广东的躬耕实践。
斯人已去,松风不息。捧读《陶铸在广东》,仿佛我们在循着他走过的足迹,寻找他在他深爱过,也深爱着他的这片热土上的记忆,重温和缅怀陶铸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让人不禁掩卷长思、荡气回肠。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今天我们阅读《陶铸在广东》,就是要学习继承陶铸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