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云端上的歌》——

为“电力天路”立传

作者: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26

  “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这是我国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的真实写照。2018年11月23日,这项世界“三最”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

  地处青藏高原中东部的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该工程既要面对大自然天险的考验,又要面对生态系统复杂且极为脆弱的挑战。81家参建单位、5万多名建设者历经近20个月建设,战胜崇山峻岭、江河阻隔、高寒缺氧,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西藏电网建设的新篇章。

  “为电网放歌,为职工书写。”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总有一些作品能够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引领人们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感受那些感人至深的时代精神。由甘肃文化出版社自主策划、精心打造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云端上的歌》(姜铁军著)便是这样一部讲述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设辉煌历程、展现该工程建设者风采、讴歌电力人无私奉献的精品出版物。同时,《云端上的歌》也讲述了一群电力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感人故事。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打破了现有电网工程建设运行的多项纪录,创造多项世界之最:一是海拔最高。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塔位东达山海拔5295米,是世界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位;芒康500千伏变电站海拔4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变电站。二是海拔跨度最大。工程线路海拔从2200米至5300米,最高塔位与最低塔位之间海拔高差达3100米;相邻塔位间最大海拔高差达500米,海拔高差超过200米的共有290处,海拔高差超过300米的共有68处。三是自然条件最复杂。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穿越全世界最复杂、最险峻、地质最不稳定的横断山脉核心地带,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10余次。

  在姜铁军看来,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建人数最多的电网工程,这个工程由来自祖国各地的电力人组成的“电力铁军”共同完成。面对极端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迎难而上,用“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在电力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姜铁军说:“到西藏采访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我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这个工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它揭开中国电建史的新一页,铸就中国电网建设的丰碑。”

  为了让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充满灵魂,作者深入一线采访,与工地职工同吃住,切身体验工地的生活环境。最终,在结合采访所得,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将书名确定为《云端上的歌》,意指高海拔施工的艰辛。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周乾隆说,《云端上的歌》塑造了一批电力建设者的生动形象,谱写了平凡人不凡的赞歌。同时,通过小切口折射大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电力建设者群像。“这部作品能够带领读者在雪域高原上跋涉,在蓝天白云里攀登,领略高原电力人的精神风采。”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展现了电力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博大胸怀,还将年轻人的奋斗和成长、苦与乐、爱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曲曲青春的赞歌;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将历史与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描绘了电力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还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世界。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可爱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