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推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2-09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是体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因此,探索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推动科技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据《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178个学科中,中国的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共有161种(含学科交叉期刊),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的中国论文总数达14227篇,占世界总量的27.7%,排在世界第一位。
当前,科技期刊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所提升,但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2024年11月12日发布的《上海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美国的SCI期刊数量为5923本,英国为4625本,而中国大陆仅514本,差距明显。从近年SCI期刊数量增长趋势来看,中国SCI期刊数量虽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如2013年美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有2875种,当时中国仅162种,到2024年中国SCI期刊总量为514种,而美国已增长到5923种,增长速度不及美国等国家。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这种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期刊的学术浮躁和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影响因子可能导致期刊忽视论文质量,追求短期效益,从而损害期刊的长期发展。
科技期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在编辑人员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空间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刊的发展。同时,国际优秀办刊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新质生产力为科技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
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破解期刊高质量发展等难题会带来诸多机遇。
加速数字平台转型。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期刊编辑通过云计算技术能够便捷地存储和管理稿件、读者信息、引用数据、社会影响等海量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和学术热点,以此优化选题策划、调整期刊定位;同时编辑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稿件初审、编校核对、智能排版等环节的应用,快速识别出具有潜在价值的稿件,缩短出版周期,为进一步处理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创新升级驱动内容。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导向下,使知识生产的要素资源配置在技术加持下更具活力、效率。科技期刊能够更紧密地跟踪前沿科研成果,促进内容创新。随着新的科研发现和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期刊获得了丰富的选题资源,通过及时组织专题报道,汇聚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推动学科交流与发展。此外,期刊编辑团队亦可借此创新思维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大胆创新栏目设置、文章组织、呈现形式等,提高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扩大读者面。
拓展多维传播渠道。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众多新兴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科技期刊可借此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扩大自身影响力。科技期刊不仅能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读者进行即时互动,快速传播科研成果的亮点和摘要,吸引更多潜在读者的关注,而且能够通过开放获取平台,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被全球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获取,以此提高期刊的引用率和知名度;科技期刊还可以通过制作科普短视频、学术讲座视频、论文摘编视频等,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加以传播,将晦涩的学术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普罗大众,拓展了阅读覆盖面。
催生新型合作模式。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性特征促使科技期刊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合作。科技期刊可以深入参与科研机构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研究选题策划到成果发表推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科技期刊不仅可以与科研机构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共同策划专题专辑,将前沿研究成果及时展示给学术界,而且可以与企业合作,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资源,并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实践经验策划选题。此外,科技期刊还可以与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出版平台、智能编辑工具等,改进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加速形成独特的学术品牌,并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快速重塑知识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科技期刊应把握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创新出版模式,更为迅捷地了解社会需求与读者心理,吸引更多优质稿源和读者,整合资源、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跨界合作,形成独特的学术品牌和影响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科技期刊应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围绕着三重要素,不断创新,提升期刊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推进全方位编辑内容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驱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根源。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期刊提供了高质量的稿源,使科技期刊能刊登更具学术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编辑部应聚焦前沿热点:密切关注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与科研团队、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提前布局选题策划。科技期刊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投稿与发表。建立跨学科的编辑团队和审稿专家库,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流与碰撞,推动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科技期刊还应对内容呈现方式加以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使复杂的科研过程和结果更加直观易懂。同时,精准对接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需求,开展学术访谈、科研故事连载等特色栏目,增加期刊的人文色彩和可读性,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打造核心竞争力。
加速数字化编辑平台构建。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手段,推动科技期刊实现高效、高质、可持续的发展。科技期刊应顺应集约化发展趋势,整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集稿件管理、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传播、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化出版平台。制定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期刊亮点文章、学术活动预告、科研成果解读等内容,吸引读者关注并互动。开展线上学术讨论、直播讲座、投票调查等活动,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保障版权的前提下,通过与开放平台合作、建立开放获取网站等方式,建设卓有成效的科学成果传播平台和渠道,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被全球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获取,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加强复合型编辑队伍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技能。编辑作为科技期刊的劳动者,应努力成长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能使期刊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需求。编辑部一方面应招聘具有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充实期刊编辑团队。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实践项目驱动、学习共同体构建等方式,培养和提高现有编辑的数智素养,提升其数字化技能和国际视野,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建设的要求。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鼓励编辑熟练运用各类新媒体、新技术,不断跟踪、阅读和运用学术信息,掌握学术前沿,不断提升跨界学习能力、科技融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之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