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多台纷纷布局微短剧新赛道——
微短剧浪潮又显加速之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30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多地纷纷出台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抢抓微短剧发展风口,布局影视产业发展新赛道。多家广播电视台也积极适应视听产业新的市场需求,落地实践微短剧领域的创新尝试。
自2022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以来,全国已有10多个省(区、市)加入了这轮微短剧发展浪潮。
多层扶持助力行业繁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微短剧定下“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创作方向,多地出台的政策中均含有对精品内容生产的扶持条款,以此推动微短剧创作繁荣发展。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发起了北京大视听·网络微短剧“首亮微光”2.0扶持计划,单部作品最高可获300万元扶持资金;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培育市场主体、加速产业集聚、引领精品内容等方面提出9条举措,力争在3年内推出300部以上精品微短剧,培育壮大10家行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发布《推动广东省网络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工作举措》,贯彻“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工作要求,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加强选题策划;“争取两年内推出200部以上在国内主要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的精品微短剧,培育15家以上微短剧行业领军企业。”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的《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将设立微短剧产业扶持资金,主要包括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内容播出、精品奖励、平台建设及国际交流等方面……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不同层级政府部门所发布的措施时发现,国家重在制定方针,省级重在引导精品内容的创作生产,市级重在规划产业布局,区级重在落实配套服务。
如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深圳市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分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微短剧发行播映、支持技术研发创新等12个方面,从企业、项目、平台、空间、活动、服务等全方位给予支持;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使城市微短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青岛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扶持网络微短剧行业发展政策清单》,包含强化市场主体培育等4个方面17项举措,以“政策+服务”组合拳为微短剧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多地积极推进微短剧行业集聚发展,支持建设全产业链聚集园区(基地)。上海将在杨浦、松江和闵行三区,分别打造微短剧产业平台集聚区、微短剧拍摄制作集聚区以及基于生成人工智能和专业广电技术的全国微短剧标杆产业园区;深圳支持建设运营网络微短剧产业园区(基地),经认定为网络视听创新基地的,给予不超过实际投入30%、最高500万元资助;对于园区(基地)等项目的建设,郑州、青岛也有相应的扶持条款。
跑通商业模式谋划变现
作为视听内容的重要制播力量,各大广播电视台也加速入局,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视听融合发展之路。
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并推出微短剧“剧场启航”“品质标杆”“高峰论道”“综艺创新”“创投蓝海”等五大行动。该计划重点聚焦微短剧“创投制播融评”全产业链,探索电视端、移动端融合生产传播新模式,推动线上内容与线下业态相互赋能。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启动荔枝微短剧“潮计划”,构建起“研发孵化—评估立项—拍摄制作—上线播出—投资回收”的创投机制,初步形成了“策划一批、制作一批、播出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为探索主流声音新载体开辟了新路径。
在各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各项计划中,商业变现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创投蓝海”行动致力于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推出“微短剧,不简单”创投大赛等,吸引商业客户、文旅地产共同开展主题定制大赛,进一步推动微短剧与各地政府、各类企业、品牌机构之间深化合作,打造“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去消费”系列,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运营模式,实现微短剧与文旅、商业的互惠共赢。
“短视频、微短剧和微综艺正成为一个内容消费的趋势。”东方卫视广告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张怡说道。
“跑通商业模式,提升微短剧在平台的点击量、观看量和商业转化量。”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现在微短剧是行业风口,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湖南广电已经把微短剧提升为集团战略,正在对平台、内容等进行布局。
服务城市形象强化宣传
“微短剧+文旅”已成为地方形象推广的重要宣传方式之一,“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传播现象让多地收获了流量红利,发挥了微短剧带动文旅消费的独特价值。针对“微短剧+文旅”的双向赋能传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动出题,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而利用这种“短平快”的新形式讲好地方故事、赋能经济发展,也是多地出台相关举措的现实需求。
对于文旅资源丰富的杭州来说,用微短剧来讲好杭州故事,能催生更多的消费热点,甚至能够促进产业推介、助力人才引进。杭州市余杭、西湖、临平三区相继出台微短剧扶持政策,设立微短剧发展基金,对微短剧产业予以全链条支持。
对于文旅资源同样丰富的西安而言,“微短剧+文旅”也是赋能城市发展的一条有效传播路径。西咸新区(西安市和咸阳市的国家级新区)正在针对基地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如鼓励微短剧拍摄与文旅资源结合、加强本地拍摄资源整合等,并加强了头部微短剧企业引进和中小微短剧企业培育扶持。同时,西安进一步延伸了微短剧智库研究,今年6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落户西安交通大学,并发布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
“想要通过剧作打动观众,将影视消费者转化为旅游消费者,还需要剧方在呈现独特魅力与吸引力方面多下功夫,给观众一个难以拒绝的‘赴约’动机。”正如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所言,讲出融合地域特色的好故事,既能让用户在剧中赏美景、赏美食,也能让当地在反复“刷屏”中潜移默化提升关注度与讨论度。
“微短剧+文旅”的传播效应,也推动了多地争做“微短剧名城”“微短剧之都”的步伐。郑州明确提出,争取到2027年,将郑州打造成为较具影响力的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西安也在《西安日报》上积极宣传“短剧之都”。此外,还有山西临汾全力打造“微短剧之城”、江苏扬州积极打造长三角“短剧之都”等。
微短剧的地方故事仍在继续,在多地、多台的联合发力之下,市场已对微短剧有了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