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解密》《逆行人生》多部影片受舆情影响,票房不达预期——

不良舆情正成为电影市场“隐形杀手”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10-30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电影产业已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也正悄然影响着电影业的生态健康——不良舆情。观察今年的暑期档、国庆档不难发现,两个档期票房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超96亿元,不免让业界感到“寒意”。在业界、学界反思影片自身的内容、品质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了不良舆情这只“隐形的手”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深远影响。

  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市场的扩大,不良舆情一直存在,也一直对中国电影产生着影响。不良舆情往往是一种负面的炒作,是一种非专业的、非善意的现象,因为很多批评完全与电影内容无关,更多的是对影片的一种偏见,并且滋长了社会的一些负面情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行业人士的过程中,被访者纷纷表现出了忧虑,认为这种不良舆情野蛮生长的趋势若不加以控制,将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

  针对个人炒作、“水军”攻击…… 舆情干扰深深刺痛着行业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的反馈。然而,随着不良舆情的泛滥,已经在不少案例中显示出对电影票房的直接打击。不久前,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在朋友圈发文:“这两年的电影投资最大的风险已经不只是内容质量、题材故事、演员演技,而是各种角度出现的舆情,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力量……”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众多业者共鸣,以及行业热议。

  其实,舆情并非新鲜话题,近年来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电影市场,只是今年来势尤为凶猛。事实上,从《雄狮少年》到《唐人街探案2》,从《无名》《满江红》到《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从《抓娃娃》《解密》到《749局》《逆行人生》,许多影片都曾被卷入不良舆情的旋涡之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言,“今年以来的重要档期未达票房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不良舆情而导致很多没有看过影片的人不再走进电影院。”

  饶曙光告诉记者,现在各种原因导致很多影片不能正常上映,上映以后也常遇到非正常的舆情干扰,导致资源内耗,令投资者对电影业望而生畏,甚至造成有些投资者不敢投资电影,这些都在深深地刺痛着行业。他以《解密》举例道,很多评论并不是针对影片本身进行的专业、深入讨论,而是对导演个人进行炒作。“不客观的舆情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是极为负面的,不仅侮辱性极强,伤害性也很大。一旦被不良舆情绑架,就会割裂行业内的同行信任,挫伤创作者的热情。毕竟,不论我们的影片有多么优秀的品质、多么强大的阵容、多么正向的主题,似乎这些在不良舆情面前瞬间都变得毫无意义,影片直接被观众打入‘冷宫’。”

  最近受到网络不良舆情影响最大的无疑是《749局》,为此,记者在采访《749局》制片人谷雨时,她也坦言,尽管电影在国庆档首日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很快就受到了“水军”攻击。这些攻击不仅使用了统一的话术破坏影片口碑,更有海外IP参与其中,引导网络舆论,令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失去走进电影院的欲望,导致票房急剧下降。“水军”不仅仅给电影带来了污名,而且还攻击敢于在观看电影后正常发声的普通观众,如果看到有观众在网络平台发声支持《749局》,便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网络账号用极度肮脏的语言对其谩骂羞辱,这也使得很多支持《749局》的观众不敢为电影发声。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今年国庆档首日票房超去年同期6000万元,但对《749局》的网暴不仅直接使《749局》的票房走低,也打掉了今年国庆档的热度,导致今年国庆档大盘同比下滑21.07%。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主创的努力和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被忽视,也让《749局》这部此前预估票房有望达30亿元的影片至今才取得3亿多元的票房。

  在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看来,尽管中国电影与电影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我们依然要自信地肯定中国电影整体质量的提升,包括我们的管理团队、导演团队、演员团队、制作团队等的能力都在提升。因此,业者有责任呼吁更多人看过电影后再理性、客观地说良心话。

  “从30亿元到3亿元的票房差距,足以说明不良舆情对电影市场的冲击之大。观众去看一部电影前,如果先看到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虽然也会认为这些舆论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走进电影院的冲动一定会被削弱。”曾参与“流浪地球”系列科技项目的北京大学艺术资本协会会长、清华科幻季执行主席林天强就讲道,《流浪地球》上映之初,他便在不同的群里发现有人煽动观众不要去影院看,说中国拍不了科幻电影。好在那时有一群人站出来直接驳斥“黑粉”,告诉人们中国人拍的科幻电影一定要去看。后来的事实证明,2019年被誉为“中国科幻元年”,《流浪地球》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

  怀抱敬畏之心、热爱之情…… 影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创作进步

  “一部电影必须要批评,没有批评怎么有成长?怎么有进步?但是批评是基于电影的分析理解,还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这两者要分开对待。”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挺伟强调,人的认知和良知都要有,认知是对事情的看法,良知是对一件事情的态度。

  “团队尊重每一位看过电影的观众对于影片的真实评价,也尊重任何声音,因为没有作品是完美的,但我们拒绝人为操纵的网络舆论,有组织地抹黑影片、抹黑创作者的行为。当下,一些网络舆情对于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把一批电影企业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境地。”谷雨说道。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谈道,前些年《唐人街探案2》《我本是高山》等影片虽也遇到过不良舆情问题,但原来一年也就遇到一两次,而现在似乎成为常态,这样的趋势蔓延下去肯定会对中国电影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不良舆情问题导致票房失利,进而资本投资意愿减弱,这反映了市场变化的严峻性。”

  其实,不良舆情的滋生并非无迹可循,其背后涉及观众心态的变化和信息环境的剧变。在过去,观众可能更倾向于主动搜索电影信息,对影片的好奇和期待驱使他们走进电影院。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评论的兴起,观众越来越多地被动接受来自他人的评价和观点。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也使得负面评价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并迅速影响公众对电影的看法。

  《749局》监制朱腾表示,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产物,其本身的质量好与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符合口味的人可以选择不看或者给出差评,但是没必要把影片骂得什么也不是,要尊重每一个主创的参与和辛苦付出。“如果每部电影都被骂成这样,那以后谁会去拍电影呢?谁还会走进电影院呢?如果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那我们中国电影市场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怎么办?”

  “在我看来,大家输得起,也经得起批评。”《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很难说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批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创作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贬低。相信导演和主创大都能接受一切认真看完影片后的质疑和意见,并在下一部作品中尽量完善。

  “一部电影从前期筹备、开始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多年,成千上万人投入其中,如果被几句不负责任的话抹黑并严重影响票房及传播力,真是太可气了。”焦宏奋认为,坚持向善、传递正能量是中国电影能够经受风雨考验,依然坚韧不拔的根本原因。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票房,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和精神。因此,要以敬畏之心、热爱之情,去对待每一个创作者。

  采访中,被访者均提及了批评与良性舆论的关系,认为批评的底线应当是建设性的、非恶意的。饶曙光表示,早在2017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就发布了《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其中包括:坚持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网络影评的良好氛围;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不庸俗吹捧、不阿谀奉承,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尊重每一位观众喜欢或讨厌电影的权利;尊重观众对电影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坚持以专业的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电影做专业分析,以理服人,增强公信力;无论优劣,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在没有看完全片的情况下,不正式发表影评;坚决反对网络语言暴力,不用侮辱性语言谩骂、攻击电影作品、创作者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约定的这些内容现在仍然适用。”饶曙光说。

  同行携手共进、与观众坦诚交流…… 建立健康正向的舆论环境

  “没有任何依据,甚至不看影片就进行攻击,这样的现象绝不仅仅是个例。”在交流中,李春利分享亲身经历时说道,“此前遇到一篇稿子,文中充满了恶意的攻击,我便去询问作者是否看过此片,因为当时该片并未公映,也没有渠道流出。作者回答没看过。我也搞创作,特别理解主创的心境、困境。也正因此,建立一个健康、正向、积极的舆论环境太重要了。”

  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而这一环境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采访中,被访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为电影行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仍需要建立起更加专业的评价话语体系和行业标准,使电影的发展不再受制于无端的舆情,而能在规则和法律的框架内健康成长。

  “我们要依法治电影、依规治电影,而不是以舆情治电影。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电影也不能唯舆情独尊、被舆情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有行业规则、行业标准,尤其是专业的评价话语体系。”饶曙光表示,现在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影研究界、评论界应该努力地发声,齐心协力为整个电影行业、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其实,不仅是电影业,其他行业也都面临舆情问题。对于舆论环境建设,电影人乃至全社会人人有责,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治理不良舆情要了解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举例道,比如“水军”的存在往往是受利益的驱动。“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够与这些影片产生利益关系的基本是同行,所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有电影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业者要心中有数。大家唯有共同把电影这块蛋糕做大,业者才有饭吃。”

  同时,王纯也提醒,应对不良舆情,还要从情感上对观众进行疏导。电影从业者应与观众进行坦诚的交流,通过情感的力量来缓解负面情绪,从而为电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舆论氛围。

  结束采访时,焦宏奋告诉记者,尽管面临严峻的市场环境和舆论挑战,但中国电影人仍然保持着对高质量创作的追求。他们的努力,以及观众对于优质影片的期待,正共同构筑着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持续提升创作水平,坚守专业精神,中国电影不仅能够克服现有的困难,还能在全球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为世界电影带来独特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