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家媒体跨区域采访:
运河通古今 寻宝说历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7-29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在大运河最北端的北京,《北京日报》、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三家单位在今年联合开启“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大型融媒体跨区域联合采访行动,推出“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采访团冒着盛夏酷暑,沿着大运河的轨迹,亲身体会大运河千年来给沿岸百姓带来的改变,续写运河的故事。
精心策划 呈现古今故事
通过探访大运河沿线的宝藏文物呈现厚重历史,通过采访大运河沿岸风云人物展现大运河当代风貌,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当代价值,这是“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的显著特点。
在这一系列的稿件中,常常能看见把古今串联起来的描述,如系列文章第一篇讲述天津运河故事的文章《沽帆影远宝物多》中提到,“如今的三岔河口位置诸位一定都不陌生,就是现在‘天津之眼’的地标所在,站在桥上仍可见北运河、南运河、海河三河交汇。”在同一空间回望千百年前的故事,历史的延续感扑面而来。
在系列报道中,采访对象的选择也体现出采访团队的用心。如在《悠悠衡水钟灵秀》中,讲述了衡水运河的故事,对龙凤贡面讲述得生动有趣。文中提到,相传,衡水市故城县龙凤贡面诞生于明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此地品尝后,亲赐“上用龙须凤尾贡面”,自此龙凤贡面声名远播,加上当年这里的运河码头八方通衢、繁华富庶,行船商人阔绰,南来北往中便将这款贡面“带火了”。文中还采访到了一个如今仍在做龙凤贡面的人,这位叫叶飞的人坚持使用老手艺,每个步骤纯手工,如今他的产品已经被端上了北京一些高档饭店的餐桌,巧的是,这位受访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在天津从事餐饮行业,2014年返回故乡衡水,这两个城市恰巧都是大运河沿岸城市。
今朝的故事有趣,历史的故事同样精彩。系列报道中对文物的呈现是一大特色,其选择的文物通常是与大运河有关并且有很高价值的文物。如在《船过扬州香两岸》中,介绍了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形如巨舟的博物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文中介绍,展馆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隋炀帝墓中出土的文物,而最吸引观众的是一颗牙。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颗蛀牙,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可以判断出它属于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另外根据墓中的隋炀帝墓志记载,推测这颗牙齿是隋炀帝的。这样的内容,细节丰富,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用心设计 融媒精彩呈现
“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版面设计大气美观,值得称道。
这一系列报道设计了专属的版头和版面风格,版面上大运河流经的城市图非常醒目,保证了系列报道版面风格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同时,文字内容上的古今结合同样延续到了版面上。比如介绍衡水运河故事的版面,底部是当今衡水的航拍图,照片中有金黄的田地、蜿蜒的河流和错落的民居,在这个航拍图之上,版面设计人员把博物馆中古人在田间劳作的蜡像图叠放在田地的上方,这样的设计,凸显出同一片土地上,一代代人接续劳作的传承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系列报道的预热工作十分充分。在“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第一期推出的前一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报》在头版醒目位置预告了第二天将会推出特别报道的消息,并配上大幅海报。此后,只要是当期有这一系列的报道版面,报纸头版便会用大幅海报进行预告,做足预告功夫。
“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采访成果以多种形式,在多个渠道进行了发布,不仅在纸媒上呈现,在微信、短视频平台也有呈现。此外,联合采访团队还跨区域合作,与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多地媒体建立联系,共同采访,融媒体发布。
总的来说,“话说运河 探寻瑰宝”系列报道策划独到、采访扎实、呈现精彩。沿着大运河的寻访仍在持续,期待继续看到这一主题下更多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