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市场调研、了解阅读喜好、开展交流活动、提高翻译水平——

海外汉学家、出版人“支招”中国文学图书走出去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6-25

  “你好,好久不见!”“在埃及,中国文学作品是直接由中文翻译为阿拉伯语吗?”来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出版人用中文熟练打招呼、谈工作的场景,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翻译咖啡馆”频频上演。在6月21日举办的“共享与合作:各国图书市场概况”主题分享中,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汉学家、出版人为扩大中国文学图书“国际朋友圈”贡献智慧力量。

  海外读者喜欢什么?

  越南汉学家阮丽芝介绍,越南共有57家隶属于政府的出版社、80家私营的图书出版公司。越南出版市场以出版纸质图书为主,其中童书占比最高。近年来,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出版合作日益发展。在越南出版的中文书籍大多是文学类图书、童书、图画书以及中文教材。阮丽芝是第一个把莫言、刘震云、邱华栋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带给越南读者的越南人。“这些作品曾在越南图书市场引起轰动。”阮丽芝表示,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越南受到热烈欢迎。

  伊朗汉学家孟娜介绍,伊朗读者喜爱阅读的图书主题丰富,特别是历史和文学类图书。受到伊朗读者欢迎的国外作家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J.K.罗琳、东野圭吾等。伊朗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逐渐增加,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赵丽宏的《疼痛》、陆文夫的《美食家》成功从汉语直接翻译为波斯语出版,确保了图书内容的准确性。现在伊朗读者已经能够读到莫言、余华、麦家、刘震云、曹文轩等优秀中国作家的作品,薛涛的《小城池》获得伊朗图书奖项,提升了中国图书在伊朗图书市场的影响力。

  缅甸汉学家杜光民是第一位将钱锺书、莫言、余华的作品引入缅甸的翻译家。他表示,缅甸读者对于文学类图书的译者较为挑剔,因此“大师级”翻译家的作品更易畅销。缅甸近年来引入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让读者对中国文学更加感兴趣。“中国作家阿乙的作品预计今年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回响》预计明年出版。”杜光民希望中缅文学交流继续繁荣下去。

  “智利出版业规模小但蓬勃发展。”据智利VLP文学代理公司总经理薇薇安·拉文介绍,数字出版为智利出版业发展增添活力,电子书品种数占比从2012年的5%上升至2023年的26%。智利出版机构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购买版权,并关注中国、韩国等亚太国家市场。

  出版走出去注意什么?

  阮丽芝建议中国出版机构加强与越南图书出版公司合作,因为他们对于引进其他国家图书版权更为灵活高效。与此同时,中国出版机构应在越南设立办事机构或派出代表,专门翻译书籍摘要以及开展版权工作。她还建议两国加强文化交流特别是作家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更多本国作家和作品的信息,并通过实施图书联合出版项目、增加翻译资助金额等举措,加深出版合作。

  为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进入伊朗市场,孟娜建议中国出版机构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伊朗读者的阅读喜好、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同时举办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她还建议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把中国的电子书、有声书,以及在线书店等引入伊朗。同时可以在伊朗成立中文翻译中心,培养专业翻译人员,并提供集中管理和协作的平台。

  阿根廷青年汉学家明雷表示,中国获奖的作品不意味着国外读者也会感兴趣。把中国文学作品卖到国外,需要了解当地市场、出版机构的历史与价值观,建议寻求专业团队的帮助。

  “中国文学作品进入阿拉伯国家,要根据读者的偏好和接受程度,选择并翻译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作品。”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出版顾问叶海亚·穆赫塔尔坦言,“中国文学本身包含的风俗、习惯、历史和叙述方式等,如果原汁原味介绍给外国读者,会很难理解接受。所以需要在翻译时作一些调整,使之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如何平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结合阿拉伯国家读者的阅读需求,他建议翻译推广更多能够展示中国近年来发展变革、体现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学作品。

  “缅甸读者不希望用昂贵的价格购买图书,这也使得出版机构常常要精打细算,但是读者的阅读量还在,图书市场依然有很大潜力。”杜光民说道。他建议中国文学类图书进入缅甸,首先要选择优秀的译者,因为这样更容易为当地读者和出版机构所认可。

  意大利出版人西尔维亚指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出版市场,参加书展等文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比如意大利的都灵国际书展、博洛尼亚童书展、罗马书展都是能够与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出版商、经销商深入交流的机会。“中国图书的译介在意大利愈发蓬勃发展。”她表示,意大利本国虚构类作品占比较大,但外国的虚构类作品体量下降,建议中国出版机构多关注虚构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