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系列丛书第四部《好新闻的魅力》出版

跟着中国新闻奖作品学做卓越新闻人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20

  “一个优秀的新闻人要在娴熟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花大功夫提高自身新闻价值的判断及遵守新闻规律实现这种判断的能力。后者要比前者难得多,也重要得多,而这可能也正是一个‘合格新闻人’与‘卓越新闻人’的分水岭。”在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好新闻的魅力》一书序言中,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工人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孙德宏如是说。

  通讯是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文体,虽然难写,但很多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新闻佳作属于通讯。作为“好新闻”系列丛书的第四部,《好新闻的魅力》从历届获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作品中,筛选出60篇有特色的代表作,从塑造典型人物、讲好百姓故事、记录时代精彩、直面社会热点、调查监督有力、创新话语表达、重视融合传播等七个维度进行了赏析,力求通过这些“好通讯”所具有的共同或独特的品质,来探究“好新闻”的采编规律。

  书中认为,相比采访、写作,发现是第一位的,优秀的记者要有能够发现好线索和好选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内蒙古日报》刊发的《种树“种到”联合国》获评通讯一等奖。获奖后,作者李广华撰文讲述线索发现的过程,颇有意味。

  大致情况是:在一次编务会上,编辑部通报了一条简讯,说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位农家女(采访后得知是副乡长),因种树治沙成绩显著,被联合国邀请参加防治荒漠化公约会议。李广华认为,一位农家女获此殊荣必有惊人之举,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大课题时,一条小消息不能涵盖这一事件。当时,李广华正在值《内蒙古日报》的一版夜班,每天上班至深夜,强烈的采访欲望使他暗下决心,要好好挖掘一下。为此,他请同事替自己值夜班,他与当时报社分管林业报道的孙亚辉一起去农家女王果香的老家深入采访。

  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共有3篇报道张富清的作品获奖。张富清是如何被媒体发现的呢?原来,时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特别传媒常务副总编辑张孺海是张富清儿子张健全的中学同学。一天,张健全给张孺海打电话时无意中说起帮父亲进行退役军人普查登记时,才知道老爷子是一位战斗英雄,有不少军功章和证书。张孺海凭多年的新闻职业敏感判断:这是一个重大典型。有媒体人评价,在发现张富清的报道中,眼力至关重要,“一条新闻能走多远,首先要看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还要看记者离新闻的核心有多远,对新闻价值的挖掘有多深”。

  很多时候,记者在采访中会面临困难和挫折,记者如何应对十分重要。2020年7月,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庞明广对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采访,是从“放弃”采访开始的。张桂梅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担心会影响学生上课学习。面对婉拒,早有心理准备的记者说:“张老师,我们不耽误您时间,就在学校里陪您转转,绝不影响您工作和学生学习。”就这样,记者花了一整天时间跟在张桂梅后面,感受她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事后来看,许多独家细节就是在这样默默的观察中被记录下来。最终,报告文学《“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

  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山西日报》作品《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获评通讯二等奖,这是记者走基层走出的一篇获奖报道。山西煤矿多,记者平时走基层时对煤矿已有较多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出新出彩是个难题。山西日报社记者苏晓晨从下井到升井,历时14小时,体验了煤矿工人的酸甜苦辣。提笔成文时,他独辟蹊径,从矿工组长的短信入手,“下井,早睡”“上井平安”中饱含的是对家人的惦念,是对安全生产的期盼。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晓晨以不同的角度写了3篇不一样的初稿,请几位煤矿生活经历丰富的老师傅帮忙选择哪个更贴近,几乎所有的老师傅都选择了短信报平安这个角度。

  “‘好新闻’系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人的学习笔记,是对学习中国新闻奖作品的一些感悟与思考。”《好新闻的魅力》作者、长江日报社记者朱建华说,与一般学习不同的是,这更像是一种研究式、探究式的学习。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对媒体同行了解认识通讯、采写优秀的通讯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