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儿出版社图书《少年筏子客》挖掘历史素材中平凡而闪光的瞬间——

引导少年儿童追寻革命先辈奋斗历程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10

  羊皮筏子,曾是黄河两岸人为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交通工具,如今已是一种水上休闲项目。殊不知,抗战时期因一群筏子客通过其运输石油到前线的重大贡献,成就了一段“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不朽传奇,被载入史册。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941年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期。由于西南国际交通大动脉被日军截断,沿海港口被日海军封锁,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战略物资特别是汽油十分紧缺。当时,甘肃玉门油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但怎样安全地把炼好的油料从玉门运到重庆,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为了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向重庆运输汽油资源,在1942年夏到1943年的一年多时间里,一支用羊皮筏子组成的皮筏航运队勇敢地承担起这一任务,先是从兰州通过陆路到达四川广元,再从广元放筏到波涛汹涌的嘉陵江中,满载着大量汽油的巨型皮筏,在江上经过15天的艰难航行,辗转逾1000公里,最后安全抵达重庆,为抗战军需运输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这一历史事件,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作家刘虎历时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图书《少年筏子客》,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先后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少年筏子客》策划之一段山英介绍说,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用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视角,描述了日军轰炸兰州、羊皮筏子穿过黄河大峡、皮筏运送石油艰难渡过嘉陵江等多个场景,并通过讲述一名在日军轰炸下失去父母的孤儿成为筏子客、参与运油至重庆并最终投入抗日战争、独自去陕北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筑牢了青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根基。

  段山英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作为一部兼具抗战历史与非遗传承的儿童文学作品,《少年筏子客》通过丰富的场景和对话设置,引导小读者感受革命先辈的成长与奋斗历程,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与追求,锻造品格、坚定意志。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表示,《少年筏子客》的故事背景设置在1939年至1942年的甘肃和重庆。在那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和挑战,成长是充满艰辛、未知和疑惑的过程。该书通过挖掘历史素材中那些平凡而闪光的瞬间,以“儿童本位”的语言与艺术结构,塑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儿童“生子”形象。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文化语境中,写出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与心路历程,写到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都市贵族化’和‘消费主义写作’淡化苦难、过于轻飘的倾向不同,它直面苦难。”

  “《少年筏子客》最吸引人的首先是它以抗战时期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将弘扬传统文化和讲好抗战故事结合在一起。而这一故事,体现了对甘肃抗战历史的深度挖掘,同时展示了西北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其次,该书的艺术水准较高,情节生动有趣、精彩纷呈。另外,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流浪——成为筏子客自力更生——离开筏队北上抗日’的成长过程,因苦难的催逼,心灵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成长。”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的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认为,对于一部少儿文学作品来说,能帮助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意志品格塑造和心灵健康成长方面提升一个层次,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