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宁波出版社新书聚焦“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
《星火接力》:在“寻找”中找寻时代精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7
红色根脉的接续与传承,需要不断汇聚星火、代代接力。自2012年起,由青年群体组成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为近1500位烈士找到亲属,让客葬异乡的英烈“回家”。由鲁迅文学奖得主刘笑伟及青年作家樊卓婧创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星火接力》正是聚焦了这样一段关于“寻找”的故事。近日,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现代文学馆对该书展开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该书从一个团队的故事切入,将视线延伸到宏阔的历史背景,具有沉甸甸的艺术分量。
书写战火中的荣耀与尊严
“感人不是文学作品的原罪,而应该是合格作家的门槛。”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坦言,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几度被故事中的人与事牵引,被不经意间的平实语言击中,“因为这本书写的是战火中的生与死,写到了那些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和奋斗、牺牲前的荣耀和尊严,展现的是人类信仰里的那一道风景。”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也认为,该书讲述志愿者为烈士寻亲的故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在写作方面又以平实的手法、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抛开作为记者的采访技巧与写作技巧,我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该书作者樊卓婧介绍说,在该书的采写过程中,她只是将那些酝酿了几十年的感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了书里,而这就是书中最感人的部分。
寻找英雄叙事的另一种可能
多位专家认为,《星火接力》在书写英雄故事时找到了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寻亲志愿者的追寻、回溯、还原与再现,连接起完整的英雄谱系,实现了对书写具体英雄人物的超越。
“该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在写英雄故事的时候,往低处写、往小处写。”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翟业军举例分析道,报告文学创作往往受制于有限度的想象,因此可能会产生一些大而空的问题,而这部作品却从细节处着手,并不着力于刻画英雄人物以及志愿者的伟岸形象,却又使他们的轮廓更为立体清晰。如志愿者孙嘉怿说起大家做“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的时候,最开始不是因为勇敢,不是因为英雄主义,只是因为不忍——不忍英雄的孤魂流离在万里之外,不忍英雄的亲人们执着而无助的心悬在寻寻觅觅的路上,不忍大地上野草捧着一堆堆破碎的骸骨无处安放,或者一张张残缺的全家福在茫茫人海中变成几代人的伤。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把故事讲好,更应该让读者从故事中体味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景观,与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产生共鸣。”《解放军报》文化副刊编辑室主任栗振宇认为,该书是在讲志愿者的故事,也是在讲一个个逝去英雄的故事,更是在讲一个英雄民族和伟大时代的故事。
体现英雄精神的当代价值
“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去保护英雄形象,如何用英雄精神感染、塑造青年一代的问题,这本书作出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这让他看到民族精神的火光正照亮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志愿者们原本都是无名者,《星火接力》让他们被看见,这也是报告文学应承担的时代使命。”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文学作品,志愿者们寻找的不仅仅是烈士们的亲人家属,也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一种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这是一场寻亲的接力,也是一场重新点燃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光的星火接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去深入挖掘那些被掩盖在历史烟尘下的动人故事,去打捞起那些值得永远铭记的英雄,去完成这场书写英雄、礼赞英雄的创作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