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纳:

《辞海》滋养我成长

作者:本报记者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6



  青春寄语: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历练成长,打磨精品。让生命在一本本书中延展,让一本本书历经岁月的检验,抵达代代读者的心中。

  ——李纳


  “我的生命跟编纂《辞海》交织在一起。我老了,但我相信《辞海》不会老。”著名出版家、辞书编纂家、经济学家巢峰的出版理念与敬业精神,深深印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纂处社科编辑室主任李纳的脑海中,也激励着她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辞书编纂工作者。

  今年年初,李纳获得首届巢峰青年编辑奖,该奖项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旗下优秀青年编辑特别设立的。“我作为年轻一代‘辞海人’的代表获得了这份荣誉。《辞海》给予我的滋养,远大于我为她所做的点滴工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李纳如是说。


  把“敬畏”根植于心


  2006年,李纳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当时《辞海》第六版的编纂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李纳很快接受任务——担任第六版中国近代史责编,并参加多个专项检查和书证核对等工作。

  李纳回忆,作为《辞海》分科责编,她首先要协助分科主编增删词目,然后对分科主编新撰写和修订的条目进行编辑加工。其间,要检查条目要素是否齐全,并逐一核查各要素的准确性,还要注意释文的表述及修辞,要求做到“像法条一样精确,像电报一样精练”,力求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做到“多一字则长、少一字则短”。按照这些既严格又细致、具体的要求,每一个词条从收词到付印要经过近百道工序,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保证《辞海》质量的精良。

  李纳说,进社后就能参与《辞海》第六版的编纂工作是自己的幸运,那时的她就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迅速汲取各种知识,也深刻感受到何为“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它们凝结在一代又一代‘辞海人’的奉献中,体现在切磋琢磨的收词审稿中,贯穿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制度中,这些都让我对出版有了深深的敬畏——这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对读者负责,出不得半点差错。”李纳说。

  而这份敬畏之心也深深影响着李纳,让她在日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对待自己做的每一本书,精心打磨,脚踏实地将每一本有价值的书做到极致。李纳笑言,现在看稿子,还时常会纠结一个“的”字的去留,非常注重用语的精练,尽量挤干稿子的水分,做《辞海》如水磨功夫的锻炼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被她运用到了其他图书的编辑工作中,受益良多。


  见证《辞海》数字化转型


  2015年4月,《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启动之时,数字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出版业。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6年启动“面向知识服务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建设。

  当时的李纳已经是青年一代“辞海人”的优秀代表,她承担了《辞海》(第七版)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含党史)的责编一职,负责军事、民族、社会学等学科的复审,统筹推进编辑室承担的10个学科的审稿工作。除了学科的编辑工作外,李纳还参与制定《辞海编纂手册》、处理专家通读意见、制定多项专项检查办法、组织实施多项专项检查和义项编排、编制外文索引和部分附录等。

  2021年《辞海》网络版正式上线。当见证网络版将原本厚重的纸质辞书转化为便捷的网络平台,李纳心中也是无比自豪。她说,辞书是供查考和学习的,辞书工作者要心中装着读者。“《辞海》(第一版)的《编辑大纲》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为辞书者,自当体察用者之需要,恰如其所需以予之。’现在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办公楼走廊里最显眼的位置,提醒每一位同事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心里装着读者,为读者服务。”

  2022年,“《辞海》网络版提升计划”的调研、编制工作启动后,李纳投身其中,担任内容构成组组长,组织《辞海》网络版各学科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提升计划的编制建言献策。她还尽心组织推动编辑室承担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学、中西交通史等学科的条目增收和修订工作。在《辞海》网络版3.0中,李纳带领的编辑室新增条目近5000个,并组织实施3.0版近3万条百科条目的历史纪年、外文、参见落实、查重、统一用语等项专检,表现突出。


  努力接好“接力棒”


  近几年,李纳还带领编辑室承担了31卷《上海通史》中的7卷、16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中的6卷,以及7卷本《上海市志》等项目,这些项目字数多、稿件难度大、时间紧。她承担初审或复审任务,从总体框架设计到篇章结构的优化、具体内容的审稿加工等,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作为编辑室主任,李纳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员工完成各项工作,组织大家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注重在具体项目中锻炼队伍,手把手地耐心指导新进编辑,使青年编辑很快成长起来。202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工作推进团队”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她带领的编辑室是该团队的重要成员。

  回望近20年的编辑工作,李纳说,自己一直以巢峰为代表的“辞海人”为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努力从前辈们手中接好“接力棒”,更好地服务读者。

  在李纳看来,无论未来辞书形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这个出版根本不会动摇。“《辞海》之所以成为高品质的品牌辞书,是历代编纂者和出版工作者秉持‘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的结果,而‘辞海精神’也是我国出版业宝贵的精神财富。”李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