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界人士研讨长篇小说《大辽河》认为——

文学带点“土”,读着更有味儿

作者:本报记者 章红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5-06

  河流文化主题的文学作品该怎么创作、怎么出版?这是作家和出版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近日,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津子围长篇小说《大辽河》,因其“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受到文学评论界好评。

  近日,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召开的长篇小说《大辽河》研讨会上,与会文学评论家认为,与其他书写河流文化的文学作品相比,《大辽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历时3年的实地踏访、探寻。事实证明,只有带“泥土”的文学作品,才会受到读者认可和喜爱。

  据悉,《大辽河》已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2023年12月“中国好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等。

  《大辽河》是一部讲述辽河两岸普通百姓生活故事,反映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变迁,展现辽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长篇小说。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大辽河》演绎了辽河两岸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虽然小说中的有名或无名的人物仅是历史的符号,但是每个人物的故事都能深深地嵌入当今每个读者的人生。

  “这是一部行走之作。”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周景雷认为,“作者历时3年详细考察辽河流域的河道变迁、风土人情、历史演进,向读者呈现出辽河文明的总体情况。以小说的形式写一条河流,对东北作家而言,甚至对整个当代文学而言都比较罕见。”

  3年的踏访行走,令津子围收获了很多史料和创作素材。津子围慨叹,在走访过程中,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深切体会到普通百姓身上的坚韧和伟大。

  津子围的创作激情深深感染着出版人。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张东平说,这么多年辽宁出版实践得出一个经验,就是一部好作品一定要反复打磨,以免出版后留有遗憾。他们被作者始终在思考辽河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和现代精神所感动。辽宁出版集团将继续立足辽宁,为辽宁的作家服好务,推动辽宁的文学创作不断取得出色成绩。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作者对于东北文化、东北风物的熟悉,原因除其是东北人外,更为主要的是他的实地行走踏访,带有“泥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具有多重意义。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大辽河》对人世间情节的表达以及人物的塑造不落窠臼,极富东北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寻根文学中东北文化的缺席。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作者在行走中创作了《大辽河》,它展现了辽河两岸人民的生存智慧、生命意志以及人性光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连续性。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认为,作者在写作和构思过程中对辽河不断地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大辽河》最终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色调。《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表示,作家通过缜密的史料爬梳、艰难的田野考察与实地踏勘,以文学的纪实与虚构相交织的形式,创作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文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