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出版社“大船”驶入听书市场之余还可以——

派出“小艇”实现内容二创和营收

作者:沈久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8

  自个人移动设备勃兴后的10多年里,读者因技术跃迁,从纸质书迁移到电子书,又随阅读条件的变化,部分转移到听书平台,逐渐形成了读者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多平台、多手段现象。而利用听书方式以获取各类作者的观点与知识,则成为读者时下热门选项之一。在当下听书平台发展各有特色、技术日渐增长、个人知识IP逐渐增多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出版该如何踏入该市场走出新路,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新产品?

  流量迁移的当下 传统教育出版机会到来

  当我们打开用户的手机,可以看见很多的听书应用。听书内容门类愈加多元化,听书应用时长正在逐渐攀升。听书盛行的背后,是眼下用户已经改变的阅读方式。

  使用时间长、应用范围广、用户多、知识获取的渠道和方式多元化……传统教育出版借听书转型的窗口期已经到来。如何在原有业务模式上新生方向,抓住阅读大环境的变革节点,平台技术跃迁的关键点,是传统教育出版从业者需要立刻思考和入局的问题。

  在国内,传统教育出版社肩负着各地教材、教辅的出版重任,也会根据教育图书市场的变化,来建立、改变、衍生自家的产品线,以实现教育类图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双丰收。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为例,该社的微信公众号产品“青云端”自启用后,以家长关注后才能获取教辅答案的互动方式,实现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黏性,“青云端”也从单一的订阅号,逐渐发展成包含了学前教育、小学各年级段教育的微信公众号矩阵,更在线上细分产品门类上不断丰富,如纸书销售、线上课程、答题互动等,受到了家长群体的关注和使用,该社不仅在微信公众号的广告营收上有所突破,也在客群的盈利管理上找到了方法。

  听书流行之际 传统教育出版如何入局

  以听书为核心的新业务,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新市场,更是传统教育出版社发力的新起点。

  首先,需要传统教育出版社全体上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查阅资料、走访互联网企业,同时要广泛邀请各大互联网企业和大学专家开展多项培训,从零开始培育人员的数据意识、流量意识、用户画像意识以及互联网广告意识,初步建立自身的大数据学习模型盘。

  其次,传统教育出版社的人员需要高频次下载、使用时下热门的听书应用,并学习这些应用的整体架构、门类排序、子项顺序、作者分类、热门内容、频道特点、用户点击、VIP付费等各项功能,了解一个听书产品的整体运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客单价水平,以及和平台的内容合作方法。

  再次,传统教育出版社需要重新梳理自身的内容产品线,从原本的大量市场书品种中,挑选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产品,同时也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反馈,摒弃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就原有品种进行修正,以符合听书市场的需求,并加以上架、投放和实践。

  比如,浙江人民出版社相关运营人员在详细分析了喜马拉雅的客群画像后得知,该平台用户以中青年为主,且喜欢听一些心灵疗愈类内容,就在喜马拉雅推出了该社新引进的作者水木然《人间清醒》有声书,获得了广大用户欢迎以及付费,该书实现了登上榜单前列,也获得了年收入过百万元的成绩。

  最后,传统教育出版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用于实践“作者—图书—电子书—有声书”整个产业链的业务,实现传统教育出版对听书市场的入局、布局。

  思路打开之后 传统教育出版IP和技术化

  大数据之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属于个人IP的时代,因为一个人即一支团队:创作、改编、录制、输出、结算……借用AI等各类互联网工具,一个人即可完成知识生产到输出再到收益的全过程。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有37万创作者在该平台上实现了“收入0—1”的突破。随着听书应用的广泛化,原本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等互联网1.0平台上活跃的知识、教育、母婴等领域的博主,又找到了新的市场。

  作为传统教育出版社,急需从自己的作者库里找寻具备IP化的作家代表,必备要素有网感、数据意识、产品意识,还有创新意识,以及有相对较好的声线;作品的IP化,结合听书用户的不同年龄段的特色,以及内容细分门类,定向生产制作一批内容产品投放市场,测算用户真实的兴趣,用数据反推内容生产。

  进一步讲,出版社可以按照懒人听书、蜻蜓FM听书应用的财经、外语、沟通、职场、哲学、法律、健康门类设置,挖掘、整理、改编、重制相应内容,抢先占据听书平台的关键位,和平台运营方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按照市场同行的分成机制实现营收。

  比如针对学前教育段读者,用户画像大多数集中在30岁左右人群,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这一群体用户,会更偏重对学龄前孩子的美育和基础识字、古诗词等门类;低学龄段孩子的课程用户群体画像是35岁左右人群,会更偏重孩子的知识点巩固和学校要求的课外阅读等内容;高学龄段孩子的课程用户群体画像则是40岁左右人群,看重孩子的系统性复习和高阶英语、语文和数学的延伸性学习。传统教育出版社可以围绕这些用户特征,找寻相适应的内容产品重新录制和配音,重构课程分解结构,就可以和各大有声书平台的运营机制相结合,助力平台内容生产,以获得更多的流量扶持。

  这是传统教育出版社实现听书内容IP化的过程,当然也会对社内工作人员产生倒逼作用。

  在体制机制上,出版社需组建新团队实践这一领域;在版权分成上,需和作者重启谈判,按照市场规则以及客观合理、做大做强的标准重新确定分成比例,尊重作者;在考核机制上,需和团队按照收入和运营成本之间的差值再次计算,打破原有的五五分和少量提点模式,促进生产;在平台分成上,需和平台根据内容独特性和热门趋势重新确定预售制收入比例和会员收费模式等。

  但最关键的是,传统教育出版社自己需要有尝试新技术和突破新瓶颈的勇气。字节跳动旗下热门的剪辑应用剪映目前已经升级换代,其内嵌的新功能“魔音”,可以录制本人的声音并生成全文朗读音频。用户只需要按照“魔音”提供的文本全文朗读,系统则会学习、识别、记录用户的声线和音量以及嗓音特色,随后用户只需要输入文字文本,系统则会自动生成音频文件,完美规避了市面上机器人人声录制的相似性,以及找专业录音师的高成本,编辑和作者个人也可以实现低成本录制。

  同时,各个老师推荐的语文古文背诵产品“磨耳朵”,则基本全新录制了各个著名篇章,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其当作背景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古文的了然于胸,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实践证明,用听书的方式来提升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听书应用不仅当下独好,未来前景同样广阔。传统教育出版社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大船”前行之余派出“小艇”进行“小、快、灵”的尝试,完全可以实现一些新突破,实现人员能力模型的更新迭代和升级,挤入市场听书应用的内容方阵,实现内容二创和营收,赋能用户新场景新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