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使命是给作者一个支点

作者:李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8



  民国时期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无论在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抑或在促进新式教育的成长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教育问题,也曾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经遇到过、讨论过、感到困惑的问题。无论是对老课本的遐思遥想,还是对大师背影的追慕咏叹,都象征着人们冀望以回顾、梳理、考察民国时期的教育世界,来启迪智慧、开阔眼界、提供借鉴。教育史学界已经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并且正在积极准备回应这种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只提供一个支点,轻轻一推,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便应运而生了。


  邀请权威专家把舵护航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民国教育的文艺作品广受关注,甚至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科书亦以精美的形式一再重印,人们对民国教育的关注,已经超出学术研究本身的范畴,正如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所说:“那是一个由于迄今为止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被人们正确认知,因而极易让人产生各种‘想象’与‘移情’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总结民国教育史研究过程中‘冷’‘热’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加强对民国教育史的深入研究,这既是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回应社会需求、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的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策划“民国教育史”这一选题,并邀请田正平担任主编。

  田正平的主要治学方向就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他创立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范式得到学界普遍认可。事实证明,“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出版,田正平出任主编是首要因素。

  君子一诺千金。慨然答应出任主编后,8年间寒来暑往,年逾七旬的田正平全力以赴,规划和推动了整个项目的进行。几乎每个专题的作者,都在后记中向田正平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慧梅用“刻骨铭心”来形容这一次历练:“书稿大纲成为第一个拦路虎,与田老师邮件往复,‘满页飘红’的惭愧中,历时两个月,四易其稿,总算勉强框定。”在写作过程中,更是两次对章节大调,无数次微调,“有了田老师的把舵护航,我得以集中精力调整思路,挥洒文字,更有勇气将自己的念头化为践行,不再为学术走向而踟蹰不前。”


  以严谨姿态回应社会需求


  幸运的是,对于丛书的总体架构,我与田正平一开始便达成了共识,即不做通史,而做专题史。选择专题史形式,也是本丛书得以顺利出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丛书“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究为形式”的体例架构,一是选择那些在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且学术界较少关注而又与当今的教育改革有紧密联系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二是选择那些在民国时期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当的成果面世,但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很可能蕴含着当前教育改革亟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学术价值和现实需求两个维度的高度契合,是我们决定哪些问题入选、哪些问题暂时放弃的考虑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针对筛选出来的某一个问题,我们力求全方位地按照时间顺序把该问题来龙去脉的基本事实梳理清晰,并对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这种集体攻关的丛书类项目,如何整理出不同主题的内在逻辑,统一写作体例、行文规范和价值取向最为关键。为此,田正平特意提出了《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涵盖丛书研究的时空范围、研究原则、研究范式、研究重心、研究资料和研究视野等方面的诸多核心问题,成为各专题撰写的基本原则,赢得了各位作者的高度认同。特别针对第五点的“如实再现历史”,大家反应尤为热烈,都同意“不要动不动就比附现实”“把事实说清楚”,让历史研究恢复到学术的轨道上去。

  正因为以严谨的学术姿态回应了社会需求,本丛书先后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评第五届、第六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好几个分册还分别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教育史研究》等专业期刊也发表了10多篇书评,可谓硕果累累。


  春秋八载见证深厚情谊


  经过8年的共同奋斗,田正平率领的作者群体和编辑团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紧密的联系,堪称一个小小的学术共同体。彼时建立的微信工作群,已经成为教育史学科领域的一个交流平台活跃至今。

  田正平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老作者,曾任《中国教育思想通史》近现代分册的主编。在田正平的号召下,本丛书聚集的作者队伍堪称一时之选。不仅有熊贤君、王建军、曲铁华等教育史学界知名学者,也有石鸥、侯怀银等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还有周慧梅、张礼永等青年骨干,老中青济济一堂。过去的中青年学者如今已成泰斗,新的青年学者正在崭露头角,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策划和编辑这样的大型丛书,同样也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这是一个出版辅助学术,学术反哺出版,一代代学者与编辑互相扶持、互相成就的动人故事。

  (作者单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