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相信”的力量

——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赵新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4-08

  巡讲团成员、本报记者赵新乐在复旦大学进行演讲。

  复旦大学 供图


  “你好杨老师,我是浙江传媒学院大一学生侯佳琪,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虽然距离有点远,我甚至看不清她的脸,但我相信,远远站着的,将是一名年轻的中国记者。”

  这是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中让人动容的一幕。在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电集团记者杨川源开场前听到了坐在她后排的两名学生关于梦想的对话。现场交流环节,当杨川源让那名女生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时,现场掌声雷动。

  像这样的感动,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所在的第二路巡讲团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学生们追问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同行们关注大主题与小细节的取舍,大家在真实与真诚中追寻新闻行业最真切的未来。


  榜样的力量

  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


  新时代呼唤好记者,好记者礼赞新时代。

  3月26日至4月2日,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24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分成三路,走进全国10个省(区、市)党政机关、大学校园等,与当地编辑记者、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通过讲述他们亲历亲为的新闻故事,鼓励广大学子投身新闻事业,激励新闻工作者做新时代的好记者,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所在的巡讲团从北京到上海,一路南下再到浙江、福建,巡讲团成员走进人民日报社、上海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新闻单位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分享他们的采访经历和所思所悟。

  光明日报社记者常河在25年的记者生涯中,一直聚焦教师群体,先后跟踪报道了在量子领域深耕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坐在轮椅上创办希望学校的“最美乡村教师”任影,还有矢志不渝推广魔芋种植技术,最终倒在科技扶贫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庆……这些人让他坚信,前进的中国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而他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在平凡中坚守的“大先生”。常河说,榜样的力量,就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正是这种力量,激励着56岁的他依然奔走在热爱的新闻一线。

  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编辑,“90后”记者左潇每天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网友们见面,共情之余,他也常常思考,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报道更打动人心?通过讲述如何用一件件“爆款”新媒体产品证明真诚创作的无限可能,他找到的答案是:让用户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画出线上线下同心圆,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

  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臧熹以航天领域报道为例,生动阐述了如何用融合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比如,除了直播等常规报道,他和团队还推出了“太空日记”、交互小游戏等产品,吸引更多人见证中国载人航天的圆梦时刻。

  江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吴萍讲述了一盏马灯背后关于信仰的故事、75双草鞋背后长征路上的爱情故事,以及疫情期间很多普通人的故事。

  ……

  8天,10场报告会,巡讲团的8位记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尽管大家年龄、所属媒体类型、报道领域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对新闻记者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他们不仅“传经送宝”,分享做好采访报道的宝贵经验,更以专业的新闻素养、热忱的职业精神深深感染着现场听众。

  解放日报社记者周程祎说:“各位优秀记者对职业的坚守和热忱,成为改变一个个群体命运的微光,这正是年轻记者需要相信并追随的力量。”

  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主播樊维听过报告会后感慨,这些好记者讲的好故事,有国家大事,也有凡人小事,折射出的是“国之大者”和家国情怀。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新兵,一定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在新时代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梦想的力量

  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他”


  “当记者有前途吗?”“现实与理想如何平衡?”“AI会不会取代记者?”“记者采访被拦,你们怎么看?”“如何突破信息洪流,让深度报道真正抵达并打动读者”……在巡讲的每一站,每次现场交流或者座谈环节,类似的问题都会被提到。

  这些听起来“火药味”十足的问题,反映出听众对于新闻行业的关注与期待,他们希望从各位记者更加真实的回答中,找到自己想要追寻的答案。 

  “很少有职业像新闻记者这样如此艰辛,又如此打动人心。因为记者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媒体人应该既抬头仰望月亮,又低头捡拾六便士。”常河在回答复旦大学学生关于记者职业理解时的话,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获得很多人的认可。

  对于“AI是否会取代记者”这样的疑问,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杨川源用“自信”和“拥抱”两个关键词回应。她说,能够真正俯下身子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推动社会发展的记者,是不可能被取代的。在她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报道里,“蹲”字是获奖的“诀窍”,每一篇蹲点报道都有让她难忘的瞬间。所以,我们应当怀揣自信,拥抱新技术,用新技术赋能,把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不需要感情、不需要温度的技术来解决,然后腾出更多时间投身到更广阔的基层中去。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青年事业部负责人王龙分享了他们报道的多个青年故事,包括33岁的林海雪原防火瞭望员、成长为霹雳舞冠军的街头贴膜小哥、打破世俗之见的电竞选手等等,通过他们的奋斗故事勉励青年学子,未来属于青年人,而新闻人永远年轻。只要心中有梦,新闻人可以实现所有的理想,哪怕是改变世界。

  “希望更多新闻学子能够投身新闻事业,肩负起对新闻的忠诚和责任,让青春的力量在新闻事业中闪耀光彩。”这是巡讲团成员对莘莘学子发出的诚挚邀约与期待。

  很多学生表示,记者们讲述的亲历事件和真实故事让人感触良多,使他们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励他们不断锤炼本领,向着榜样的方向努力前行。

  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曾琢听完巡讲报告会后心潮澎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从8位记者身上看到了他们的自信和坚定。他们有着丰富的经历,有着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更有着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数次被记者们眼里的光和讲述的故事打动,我更加确信,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相信的力量

  就是追逐光然后成为光


  短短8天时间,奔赴4个省(区、市),进行10场现场宣讲以及交流座谈,记者们一遍遍上台讲述,一次次回答提问,在交流与碰撞中传递职业的价值与魅力。听众从他们的经历与故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对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提升与淬炼。

  “一场场的讲述,是我对工作的一次次复盘,更让我在与同行老师、与现场同学的交流中,对今后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有了深入思考。”左潇说,作为年青一代的编辑记者,要努力与广大人民“共鸣共情”,让用户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的同频共振,努力让我们的传播不仅有正能量,更有澎湃大流量。

  “一路走来,马不停蹄,身体很累,但精神愉悦。”常河坦言,一路和大学生以及媒体同行的交流,也让自己慢下来思考记者这个职业的意义、媒体人在新时代的使命、全媒体时代媒体人如何挺进主战场等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反思,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业务探讨。

  有30年从业经历的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湘感慨:“从同学们的掌声里、争相举手的提问里、目不转睛的凝望里、偷偷擦拭的眼泪里,我感受到的是情感的共鸣,是新闻事业未来接续的思考。”她希望有更多机会走进校园,用自己的经历点燃学生们的理想与热情,让更多好记者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锻造优秀新闻品格。让好记者的创新案例走进课堂,给学生创新的启发,共享共创,共同奔赴新闻事业灿烂的明天。

  “新时代需要好记者,人民群众需要好记者,这就是好记者的价值和责任。只有站稳人民立场,真正把根扎下去,才能一起强起来,追逐光、成为光!”杨川源说。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的一束微光,或许微小,但足够明亮,看得清脚下,也照得见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