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仗兵》研讨会在京举办

书写新时代中国军人“精气神”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8

  “比钢枪还要硬的意志——陶纯长篇小说《仪仗兵》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北京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承办。

  《仪仗兵》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作家陶纯深入三军仪仗队,扎根营盘数月后的热血力作。小说详细记述了主人公李振杰“破茧成蝶”的全过程。作品深切书写了仪仗兵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以及这一兵种身上高昂着的国家尊严和时代精神。

  融入体验写出标兵精神

  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看来,《仪仗兵》融入了作家陶纯深刻的生命体验,充满了精神、情感和理解的力量,体现出新时代军人的精气神。“《仪仗兵》是一部选题特别、内容丰富、结构难度大且极具冲击力的小说。这部作品充分显示出陶纯是一位经验丰富、体验深刻、表达自如的作家。”

  “《仪仗兵》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这部小说不仅题材新颖,别开生面,而且成功地写出了青年军人的成长以及仪仗部队里精神血脉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军队的优良作风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堪称军队灵魂与旗帜的精神品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仪仗兵》通过李振杰这个形象,以及李振杰与战友们的训练,写出了仪仗兵所特有的战友情怀和标兵精神。“李振杰草根逆袭的经历足以激励年轻人砥砺前行,相信这部小说会受到很多青年读者的欢迎。”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表示,《仪仗兵》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将官兵追求卓越、珍视荣誉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通过圆满完成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任务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以生动曲折的故事塑造了三代仪仗兵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感人形象。“文本短小精致,节奏明快,相信通过影视改编可以得到更好、更广泛的传播。”

  独特视角独具选材匠心

  作为一部出色的军旅文学作品,《仪仗兵》揭开了仪仗兵的神秘面纱,将特殊兵种的传奇性还原为平凡性,更写出了部队生活的不平凡。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柳建伟说:“202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仪仗兵》的出版,让这个承担着国家门面、军队名片重任,获得过无数荣誉称号、荣立过集体一等功的英雄部队,从此有了全景式、多方位的文学表达文本。”

  “《仪仗兵》十分巧妙地设置了‘争是一种精神,让是一种胸怀’这样一个主题,在类似题材的小说创作上进行了一次很重要的尝试。”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这样说。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评价,《仪仗兵》的题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文本具有精心的结构和叙事策略,在谋篇布局和叙事转换方面又灵活自如、简洁明快、一气呵成,对仪仗兵的生活描写十分精准、真实。

  “相较于其他的军旅文学作品,《仪仗兵》的突破点在于它写出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形象和军营的特点。”《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小说揭开仪仗兵这个特殊兵种的神秘面纱,以多层次的方式书写部队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把握非常准确,很有感染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同样认为,《仪仗兵》是当下军旅小说创作中富有题材新意的一部作品,通过聚焦这些人物同中有异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仪仗大队的历史来路和世代传承,以及新时代的新气象。这使得全书读来别具新意,有很强的思想冲击力。

  细节之“网”唤起读者共鸣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看来,《仪仗兵》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一部成长小说,易于让青年读者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小说也吸收了大量武侠小说的元素,以此制造叙述的快感。“同时,小说中的爱情因素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通过这样的书写,将小爱融进了大爱,将个人融入了国家。”

  “仪仗兵其实象征着一切难以被指标、被数字衡量的事业与价值。”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刘诗宇认为,小说通过仪仗兵这一特殊群体的故事,将“站”和“走”这两种每个人都会的“小事”审美化也哲学化了。

  “陶纯深入生活,深入三军仪仗队,了解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细节,使得小说在细节处呈现出扎实可信的现实感,比一般靠想象建构起来的小说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表示,陶纯将报告文学的写法融入小说创作,将两者相结合的同时也显现出张力。

  “《仪仗兵》是一部细节之书,摒弃情节化、戏剧化的道路,靠着细密的细节堆叠起来,交织成一个细节之网。”《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谈道,书中突显仪仗兵的钢铁意志时,作者并没有聚焦在光辉的一面,而是写到他们的失败,这使得小说本身变得非常有意味。“除此之外,小说又让情感介入,软化题材本身的硬度,进而唤起读者的共情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