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的担当

——参观鞍钢博物馆有感

作者:黄卫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3-27

  到鞍山调研,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鞍钢博物馆。企业办博物馆,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一种方式。早就知道鞍钢是新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其博物馆一定有许多看点,于是欣然随同主人来到鞍钢博物馆。

  鞍钢博物馆是鞍山钢铁集团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其1953年建设的炼铁厂二烧车间闲置旧厂房的基础上建设的一座具有鞍钢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博物馆。该馆建筑面积达1.26万平方米,设有11个主题展区及1919年竣工投产的老一号高炉和原二烧车间的烧结机等两个特展区,展示和收藏了上万件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照片和文物。

  如果从1916年满铁以中日合办的名义成立振兴铁矿无限公司算起,鞍钢有近110年的历史。一根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安放在展厅显著位置的鞍山制铁所1号高炉奠基木桩,就是鞍钢百年历史的见证。然而,鞍钢的百年历史并不都是光彩和骄傲,和灾难深重的祖国一样,它的前30多年,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解放前的鞍钢,曾经遭受美军三次大轰炸,苏军大规模拆运,以及当地无知百姓的多次哄抢。1948年,鞍钢回到人民手中时,厂区破旧不堪、一片荒凉,被留用的日本专家认为“这里只能种高粱”,要全面恢复生产,起码需要20年!但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英雄的鞍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使鞍钢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从一片废墟中神奇崛起!

  1948年12月23日,东北工业部向东北行政委员会呈报成立鞍山钢铁公司的报告,12月26日即得到同意成立的批复。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电令:“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

  为了使鞍钢尽早恢复生产,1948年12月22日,鞍山市政府发布了《为号召市民献交器材运动布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鞍山献交器材的就有10745户,占全市户数的39%,共献交各种器材21万多件,价值约108亿元。1949年4月25日,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平炉成功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1949年6月27日,鞍钢炼铁厂2号高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标志着鞍钢全流程恢复生产,彻底打破日本专家的预言!

  解放之初的中国百废待兴,发展工业、农业和国防,都需要大量的钢铁。为了支持鞍钢更快更好地恢复生产、发展生产,中共中央于1952年5月4日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之后,中央和东北局迅速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调集500多名地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加强鞍钢各级领导力量,他们在鞍钢历史上被称为“五百罗汉”。这期间,全国共有19775名各级领导干部、技术业务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奔赴鞍钢,与此同时,祖国各地支援的各种物资、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鞍钢。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的殷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鞍钢提前完成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炼铁厂7号高炉“三大工程”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诞生伊始,鞍钢就肩负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光荣使命,由此确立了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首度出访莫斯科归国途经沈阳时,得知鞍钢生产的钢材已经运往全国各地,非常高兴,连声说:“鞍钢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1965年,中央领导人视察鞍钢,对时任鞍钢主要负责人说:“鞍钢有条件出干部,出人才……鞍钢有十几万人,技术人员有一万,要全国都有鞍钢的人。”

  鞍钢发展起来了,支持全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摆在了鞍钢人的面前。鞍钢博物馆三楼的“摇篮鞍钢”展厅,就以图片、实物的形式以及声光电等各种效果述说着鞍钢支援全国的故事。在这个展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三人群雕:东侧的群雕是两男一女三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们身穿鞍钢的工作服,肩挎水壶、书包,遥望前方,手指远方,大踏步走向全国各个新建的钢铁企业:唐钢、酒钢、攀钢、水钢、武钢、宝钢、重钢、包钢、首钢、马钢、柳钢……一路风尘仆仆,一路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脚印。西侧则是东侧群雕的老年形象,他们背曲腰躬、手扶拐杖,虽然已是风烛残年,但当回看走过的路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和欣慰。

  这两组群雕,就是鞍钢支援全国的最真实写照!可以说,几乎新中国的所有新建钢铁企业都留下了鞍钢人的身影:

  1958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建设西北酒泉钢铁厂的报告》,各路建设大军赶赴茫茫戈壁荒滩,总共集结5.6万人,其中来自鞍钢的基建和生产人员就达3.2万多人。

  1964年6月,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上说:“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之后,周恩来总理亲点鞍钢支援,鞍钢迅即抽调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业务骨干1253人、技术熟练工人5426人,日夜兼程,赶赴攀西的“不毛之地”。

  1966年2月,党中央指示由鞍山市、鞍钢包建水钢。病榻上的鞍钢副经理受命担任水钢建设总指挥,于次月赶赴乌蒙山区。一声令下,一支由9000余人组成的鞍钢建设大军,急速开赴建设工地。

  ……

  据统计,从1957年到1985年,鞍钢共派出48866名干部职工支援三线工程和各地中小企业。来自鞍钢的建设者们,以几代人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实践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迈诺言!

  与此同时,随着全国各地钢铁企业建设的兴起,鞍钢这个造就钢铁工业人才的大熔炉,在大批输送人才的同时,先后为各地钢铁企业以及国外企业代培人员达11万余人。

  除此之外,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在重大灾害发生时,鞍钢更是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抗美援朝期间,鞍钢职工捐献90亿元东北币(折合人民币旧币10亿元),购买了6架战斗机,取名“鞍钢号”,240多名优秀职工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入朝参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鞍钢第一时间派出50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唐钢。在当地余震频繁、食用水匮乏、疾病流行等恶劣条件下,仅用45天就提前修复了轧钢厂、小型轧钢厂、机修厂、变电所、氧气厂。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鞍钢向灾区捐款捐物、派遣医疗小分队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共计捐款4658万元。为抗震救灾物资生产开辟“绿色通道”,紧急生产灾区安置房急需的钢材6万多吨。

  新世纪初,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时,鞍钢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组织,攻坚克难,以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生产了时速为200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总量5150吨的高速重轨,铺设在可可西里路段,经受了雪域高原严寒的考验。

  ……

  据讲解员介绍,从1949年到2020年,鞍钢累计生产铁7.64亿吨,钢7.73亿吨,钢材6.46亿吨,上缴利税2263.54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投入的42倍,此外,还向社会和企业、机构捐助了大量资金和物资。这就是“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的使命与担当!

  鞍钢因全国支持而复产、繁荣,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又竭尽全力支持全国,助力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从全国支持到支持全国,从人人帮我到我帮人人,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有了这样的互帮互助精神,我们一定会大踏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