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青年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
传达民意民愿 回应百姓关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27
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记者深入乡村社区、工地医院等基层一线,采写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新闻作品。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去抓内容“活鱼”,编辑推敲字句打磨精品,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记录时代生活,折射人世百态、映衬社会风情。“小店不打烊”“奔跑吧小哥”“中国零点后”“科研追梦人”4个版面组成“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用鲜活生动的作品,阐释了新闻宣传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义,更是传达出民意民愿,回应了当下百姓关切。
选题上体现基层特色
“新春走基层”报道的焦点在于基层,如何展现基层的特色,让基层的故事具有可看性、可读性是报道的关键。《中国青年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围绕自身在日常采访报道中所掌握的各类基层情况,进一步深入挖掘线索,对选题内容进行把关,对选题是否“接地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然后形成选题策划方案,整个策划方案中体现了浓厚的基层特色。
《乡村小油坊灾后涅槃重生》《拉面档口的“锡海情歌”》等特色化、彰显人文温度的报道,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记录普通群众的生活点滴,呈现团聚、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并以这些群众生活的细微感知,汇聚成推动我们国家不断跨越式前进的强大力量。从4个版面的分布情况来看,上述报道在选题策划阶段就立意明确,并且每个版面共同呈现一个主题,通过讲述普通人、普通事背后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对基层经济社会、人文生活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中国青年报》记者用心去捕捉这些新闻报道的闪光点,带给读者感动和温暖。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关键在于“走”,“走”是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最直接的体现。外卖小哥辛云飞在北京留下过大年,快递小哥徐贝贝将祝福和喜悦准时送达千家万户……在辞旧迎新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青年报》记者依据选题策划的要求,俯下身、沉下心去体察民情,深入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实验基地等场所,让受访者说出心里话,聆听他们分享团圆的暖心故事,询问他们去年的收获与不为人知的奋斗经历,聊聊他们对今年的憧憬和期盼。不难发现,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选题策划阶段定下的总体基调。
报道中呈现鲜活内容
《中国青年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内容生产上重视传达民意民愿的主题主线,在报道角度上更是回应百姓关切,规避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拼接材料的“花架子”作品。记者走深走实、俯下身段、放平视角,抓住鲜活的生活场景,用平实真切的语言表达,推出有品质、有灵气、有温度的报道,令人读之兴趣盎然,产生共鸣共情。
《在最冷的夜里造最美的雪》《“地铁人”用黑夜连接白天》《急诊医生的深夜守护》等稿件打动人、感染人的背后逻辑,依然是内容的鲜活、报道的深度、故事的动人和情感的细腻。这些报道采写记者视角各有不同,捕捉到的细节也不尽相同,但均是脚踏实地用心感知细节,并将素材运用到稿件之中,成为生动的点睛之笔。以《急诊医生的深夜守护》为例,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外科医生韩金宝是万千白衣天使中的一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捕捉场景,在众多的素材中去粗取精,提取有用的部分,如为患者淘淘缝合伤口时的专注,用微小的细节烘托出宏大的精神主旨,进一步深化采访主题。
《中国青年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内容鲜活,体现在生动的素材、感人的场景、独特的视角、精彩的标题等诸多方面,报道以普通人生活的小变化,反映新时代社会的大变迁,以细微叙事表现宏大主题,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主流媒体就在身边。
转文风展现报道活力
在同题作文下,与全国新闻媒体相比,如何走出新意、走得出彩?转文风是展现报道活力的重要一环。《中国青年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标题的推敲提炼上下功夫,在稿件架构的搭建上呈现严密的逻辑性,同时用平实而动人的语言艺术驾驭好新闻作品的创作,并在主与次、浓与淡、深与浅的版面艺术之中呈现。
《在太空奏响引力波的中国乐章》《在“梦想号”上放飞梦想》等稿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做到了语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涉及科技的报道在表述上充满感染力。这些报道始终坚持将目光聚焦基层,挖掘基层奋进的故事,让基层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并且呈现出可读性强的语言艺术,更好地展现新闻报道的魅力。
《小店不打烊 青春不散场》《那些奔跑的身影是最亮丽的风景》《无数种确定性就这样在夜晚诞生》《大国重器新春坚守的背后》4篇言论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用文学化的语言升华了报道的纲领主旨。4篇言论采用务实的“白话”,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文章更有可读性,用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记录时代、温暖人心、凝聚力量。
总之,《中国青年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选题极具时效性、针对性、前瞻性、策划性,堪称走基层的优秀策划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