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互联网的“造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01
《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佛经之一,它以寓言故事说佛法义理。《百喻经》中有一则“三重楼喻”,说的是某人欲造三层小楼,却不欲造下面二层,而追求“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当下在互联网上“造楼”者不计其数,期望一夜之间成为网红,霎间获得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粉丝,而且可以一直红下去。
投其所好,声称有秘诀、教授快速成功者如过江之鲫,其快餐式的教法中集中于技法,似乎一技可以克千障,梦成不难。
确实有人这样快速博得了眼球,毕竟空灵的互联网有了过去不曾有过的造虚楼的条件。但是,有时造得快垮得也快,因为,“一层二层”要的是坚实的地基,它包括人的法律意识和伦理修养。
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某网红口出此言:“这关我什么事?”闻此,网民不答应了,纷纷批评其人无起码的同情心。这种来自民间的舆论压力,并不具有审判的功能,但它是一种来自人心的伦理力量,谁违背了也不行。
这位网红及时道了歉,表示是无心之语,但负面效果远超所料。实际上,无心之语恰恰反映了“一层二层”的重要性。一个媒体人在网上发声,这是一种面向公众的行为,根据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哪怕无心之语也要担责。这种强烈的、随时随地的公信力意识,作为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需要像打屋基一样,认真而扎实地去养成,做到能够自觉遵守,能够哪怕在直播的条件下,百变应答而不逾矩。这个矩是公序良俗之矩,在这片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植根于人心之中,谁冒犯谁碰壁。
其实,互联网上的春风得意,需要做上上功,下苦苦力。上,个人素质要不断提升,教人一分,自我须蓄积三分;下,练就复杂环境下的真功夫,任何情况下不受诱惑、不放纵自我。很多成功者在述及自己网络之途时无不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对了。没有责任感和伦理观的人一般不爱惜羽毛,图一时之快而不顾众口之铄。
网红接受批评和监督,这是在上网之初就应该建立的“一层二层”意识,谁也没有可能总待在华丽的“三层”收获喝彩。古语讲“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有了错误,出了瑕疵被人批评,当然不会痛快,但这就是互联网生态的正常组成部分。下去暗自查找原因、补足短板,这是智者所必经之痛,也是强基之举。
古人把义理化于寓言之中,这是比单纯说教更具草根性的智慧。厚重感有时起于轻阅读,网红们在“造楼”时不要忽视了读古、思古、借古于日常的泛读,哪怕你并不信佛,读读《百喻经》这样的书亦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