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温暖力量 书写责任担当

——甘肃省临夏州宣传系统党员干部投身积石山县抗震救灾扫描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09

  星夜出发、直击一线,协调保障、凝聚力量……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全州宣传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用心用情担当坚守,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力量。


  那一刻作出同样选择


  “以最快速度赶到灾区,在第一时间履行职责。”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临夏州宣传系统广大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12月19日0时30分在单位集结完毕;1时左右,临夏州委宣传部、州融媒体中心相关人员组成的特殊救援队伍,在茫茫夜色中向着积石山地震灾区疾驰。

  “只要人没事,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这个时候我必须坚守好自己的岗位。”12月19日凌晨,临夏州委宣传部干部何学堂通过电话确认家人安全后,毅然决然坚守在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工作一线。何学堂就是积石山县人,地震发生时,他老家房屋受损严重,一家老小还在等待正在路上的救灾帐篷,他却无暇顾及。

  和何学堂一样,临夏州融媒体中心编辑记者李萍、马茜、王有虎等人的老家也在积石山,但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深知重任在肩,心中有万般牵挂也顾不上回家。此外,临夏州委宣传部干部董志明、李怀阳、马小明老家的房屋也不同程度受灾受损,但大家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宣传工作一线。

  “我是一名党员,坚决服从安排,不怕吃苦。”地震发生后,临夏州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马林克服连日来的身体不适,一心投入到统筹协调工作中,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小时,采访中他略显疲惫,语气却十分坚定。

  与此同时,临夏全州宣传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开展捐款活动,目前已累计捐款17.36万元。


  融媒记者一线淬炼


  12月19日凌晨,临夏州融媒体中心30余名编辑记者分成6个小分队,冒严寒、走夜路,迅速深入积石山地震灾区一线,及时发回灾情和救援抢险、各方响应的第一手动态信息。

  “我自愿申请去一线报道。”“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一名记者,去一线报道是我的使命。”临夏州及全州各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纷纷主动请缨。

  连日来,临夏州融媒体中心前线报道组坚守灾区一线,统筹调度记者力量,分批次安排记者前往一线。大家从清晨出发采访,到深夜回来赶稿,发出的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报道、一张张过目难忘的照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视频,让信心和力量传递、温暖和希望延伸。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马丽亚、徐万鹏、靳林青,永靖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严文博,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金海等主动请缨,灾区废墟上、安置点、医院里……到处都能看到他们背着相机奔波采访的身影;临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汤文琛、敏婷、王真真,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青梅,广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海燕燕等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专长出镜解说,通过短视频等形式记录了一个个发生在灾区的感人瞬间。

  临夏州及各县市融媒体中心一批“90后”“00后”记者也在抗震救灾一线锻炼本领。有记者写下:“这一刻,是笔尖写不完的乐观和坚强;这一刻,是镜头拍不尽的团结和勇敢。”


  夜班编辑“短跑接力”


  在后方,夜班编辑们也不断进行着“短跑接力”。地震发生后,临夏州融媒体中心立即叫停了即将印刷的《民族日报》,所有编辑连夜赶往单位进行稿件调整,12月19日用黑白版报纸刊发了12篇抗震救灾报道。连日来,临夏州融媒体中心全体编辑人员加班加点、连续作战,修改稿件、挑选照片、编辑排版,每天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很多人双眼布满血丝。办公桌上的黑咖啡、浓茶成为这些天每个编辑的标配。

  “快,快些,再快些!”州、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部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通过快讯、海报、短视频等形式推出了《往常·积石山》《93岁老奶奶乐观讲述自救过程》《安置点上的“帐篷课堂”》《守望相助 情暖冬至》《他们脚步不停歇》等大量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新媒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