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北京书市回归地坛公园:
共赴一场阔别十年的书香之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1
9月9日,雨中的地坛书市依然人流如织。 本报见习记者 商小舟 摄
9月9日,社区阅读服务车为读者点亮北京地坛书市阅读之灯。本报见习记者 商小舟 摄
跟着人群急切的脚步走进地坛公园,绿瓦红墙的庄严与热火朝天的阅读氛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9月8日,北京书市重回地坛公园,8大展区、40万种图书、208家参展商,邀请读者共赴一场阔别10年的书香之约。
来逛地坛书市的读者大都与其有着很深的缘分。作为北京书市首任读书形象大使、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全心,从1995年就开始报道北京书市。在潘全心看来,如今的地坛书市和以前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满怀热情的读者,积极参与的出版社和发行机构;不同的则是相比20年前,现在的读者逐渐年轻化,双休日来书市逛一逛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
阅读与找寻:突显地坛情怀与古都文化
《我与地坛》赋予地坛独特的文化气质,地坛书市为这一精神圣地续写新的篇章。如今回归的地坛书市自带故事性与历史感,对此,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徐威表示,“突显地坛情怀与古都文化特质”便是办好本届地坛书市的主线。
在书市重惠民、重销售的基调之上,本次地坛书市的中国书店展区特设“我与地坛——文学与阅读 阅读与人生”专展,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37位作家、39种作品进行介绍与展示,旨在展现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魅力,通过文学阅读产生更多思想与精神的共鸣。其中,专展展出了10余个版本的《我与地坛》,最早的版本为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记录着文学带给时代的回忆。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本届地坛书市创办了地坛文化讲堂,打造“一日一主题”的阅读活动,如9月9日“十月文学月”主题日、9月10日“京味文化”主题日邀请到了曹文轩、乔叶、汪兆骞等名家作讲座。除了北京文化展区外,地坛书市还将北京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各个展区中。
“这本书我看到过推荐,等会儿要是能找到我就直接带走。”陈女士在主题出版展区寻找着心仪的图书,在“京华好书”展架前看到了《西高地行记》。“这份书单推荐集可读性、大众性、品质性于一体,并且紧扣‘京华’两个字,有很多贴近我们北京文化的书,像《人居北京》《雨燕飞越中轴线》,有这样一个图书榜单在这里,给我们看书、买书提供了参考。”陈女士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流动的书香:从等客上门到主动迎客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炽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我与地坛》中写道,味道是说不清楚的,但是身临其间却能记起它携带的全部情感。如今,雨后的地坛公园除了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更加入了一份流动的书香。
“全民阅读推广区”不仅有好书陈列,更将阅读服务车、阅读书柜等设施搬到了书市,呈现着新颖的全民阅读推广形式。“我们正在推行‘馆店融合’模式,在一辆阅读服务车里实现书店的销售与图书馆的借阅服务,如果效果好的话也将在朝阳区进行设置。”朝阳区图书馆书市现场工作人员张冉向记者介绍,读者通过微信小程序借阅的图书可以直接快递到家,“我们希望在书市上推广这样的模式,为读者的阅读带来更多便利。”
书市为出版单位提供了与读者面对面的机会,也为实体书店搭建了展现各自经营理念的平台。如北京图书大厦与来今雨轩打造出一辆“移动书吧”,车头的阅读空间连接着装满图书的“绿皮车厢”。参加书市的实体书店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平时我们在店里等客上门,来到书市可以主动迎客,将我们的理念与好书传递出去。”
“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自在博物书店的展位上展示着《我与地坛》中的“四季之声”。“我们结合书店自身的特点,特别为地坛书市设计了‘史铁生的自然朋友’书签,灵感就来自于文章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读者留下一份独特的回忆。”自在博物书店店长郭琳表示,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为此,自在博物书店也希望通过活动引导读者关注自然、享受自然。
雍和书庭也精挑细选品质上乘的签名本来到书市,在书店内均以原价售卖的签名本,在书市上给出了不同程度的折扣优惠。“10多年前我就作为读者来过地坛书市。”回忆起多年前的地坛书市,雍和书庭现场工作人员侯佳若有所思,“之前的地坛书市有很多个人的书摊,现在变成了一个组织性、整体性很强的书市,我们也是看中它文化氛围浓厚,既然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肯定愿意参与进来。”
熟悉的风景:寻影风雨中的读书人
此次地坛书市开展了“文化北京·寻影地坛”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与其中。现场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和《我与地坛》中动人的语句组合在一起,将来到书市的人们带回了曾在地坛书市经历过的春夏秋冬。地坛书市刚开幕的两天阴雨不断,却并未阻挡读者们来书市的脚步。9月9日,主舞台活动区座无虚席,各个展位前依然人流如织,穿着雨衣、打着雨伞却气定神闲的读者们,为地坛的秋天增添了一幅鲜活的雨中图景。
“这么多年了,我对地坛书市现在怎么办、办成什么样还是充满好奇,想到自己要来,这一路上都觉得很激动。”读者刘先生从北京市石景山区冒着大雨急匆匆来“赶场”,却还是惊讶于来到书市的人数,“我以为今天下这么大的雨,人肯定少,能占到一个好位置,没想到跟我有一样想法的人这么多。”有着同样想法的读者小赵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今天来书市偶遇了曹文轩,还用三折买到了《故宫史话》,刚好只剩最后一本了,太幸运了!”
因为天气,许多读者进入一个展位反而停留得更久,打着手电筒仔细寻找图书。也有读者如同与多年好友相聚,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经过自己熟悉的出版社就与摊主寒暄几句。“小时候经常跟着爸妈一起来逛地坛书市,直到现在也保留着逛书店和逛书展的习惯。”读者黄先生刚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现场工作人员交谈完,“这次来到地坛书市感觉特别亲切,想想可能现在的一些阅读习惯就是从小受到的熏陶。这两天都有雨,还好这次书市时间长,等天晴了,我一定会再来一次好好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