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图书陆续推出

回望峥嵘岁月 汲取奋进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海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8








  唱响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传扬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界陆续推出一批主题图书,铭记历史、鉴往知来,彰显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视角多元 记录时代印记


  涵盖口述史、书信日记、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等种类,这批主题图书主题鲜明、史料珍贵、内容翔实,兼具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艺术厚度和文学温度。

  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周恩来与抗美援朝》,立足中共党史专家石仲泉多年来对中共党史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入研究,系统构建起新中国领导人与抗美援朝的历史叙事,是全面研究、科学评价新中国领导人与抗美援朝的学术性兼具通俗性著作。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周恩来与抗美援朝》坚持科学历史观,运用丰富权威的史料,摆事实、讲道理、列数字,有力地展示了战争的艰难,展现了在敌强我弱、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广大指战员为战争胜利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更体现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雄韬伟略和广阔胸襟。这两部作品根据大量史料理性论证,提出若干新观点,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可读性强,正面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人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2023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为了纪念伟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了《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一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读物编辑部主任吴向红介绍说,《胜战》是第一次从志愿军司令员的视角全景式描写和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也是比较全面地从志愿军高层指挥员决策指挥的视角记录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实作品。全书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彭德怀、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为叙事主角,深入挖掘珍贵史料,引用日记或回忆、大量来往电文等原始档案资料,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人性刻画,用凝练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当代中国出版社《新中国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的回顾与思考》是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少将发表的文章、讲课讲座的讲稿、座谈会发言稿、接受采访和访谈整理稿的汇编,共计30篇。作者将这30篇文稿分为总论篇、战役战斗篇、有关问题和故事篇、人物篇4个部分,从中能够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全貌。

  北京人民出版社《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收入作家李蕤1952年6月27日至10月25日的赴朝日记,以及分别从出发之前的北京、丹东和朝鲜前线战场发回的32封家信,完整记载了他赴朝9个月间的行踪所至、大事梗概,记录了志愿军的生活和战斗,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朝鲜军民的风土人情,前线后方的热烈互动等。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豪情和家庭亲情,是伟大时代最真实和朴素的文字记载和历史物证。


  特色独具 匠心打磨精品


  在众多相关图书中,“抗美援朝亲历记丛书”颇具代表性。谈起丛书策划的缘起和思路时,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段敏表示,该社长期注重围绕重要历史节点统筹谋划具有统战特色、政协特点的主题出版,重视整理挖掘抗美援朝历史资料,2000年编辑出版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的抗美援朝亲历者的回忆文章《支援抗美援朝纪实》,之后又陆续组织或收到相关书稿,为组织策划“抗美援朝亲历记丛书”打下坚实基础。

  为出版好“抗美援朝亲历记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组织成立精干的编辑组,确定了突出“亲历、亲见、亲闻”特色、以小故事反映大事件的编辑思路。段敏说,丛书充分吸纳该社以往的工作成果,但不是简单的筛选,更不是出版工作的重复。编辑组努力把最有历史价值、最具政协特色、最为现实需要的出版物精选精编出来,使丛书更具全面性、细节性、现场感。

  “抗美援朝亲历记丛书”分别以口述、纪实、还原、亲见、亲历的视角,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战场、谈判战场、人民群众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斗争,还原了这场战争的总体面貌;丛书作者涵盖地方政府、政协组织,志愿军将领、战士,战地摄影记者、艺术表演家、基层群众,军事专家等,体现了鲜明的统战特色;书稿内容既反映相关政策的决策、实施和结果,又表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人们的感受和心声,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汇聚万众一心、举国同心的民族力量。

  “辽宁是抗美援朝出征地,讲述伟大抗美援朝历史、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辽宁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沈阳出版社第四编辑室主任、《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责任编辑杨静表示,该社一直重视主题出版,多年来形成了主动探索、研究、策划主题出版项目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包括抗美援朝在内的主题出版成为编辑的日常工作自觉和明确事业追求。该社提前3年就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制订了出版计划。“抗美援朝历史厚重、意义丰富、影响深远,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以小细节深入历史、用小切面展现战争是一个比较巧妙的立意。”杨静说。

  文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沉淀着厚重的精神意蕴。让文物“开口说话”,无疑是直接、生动、有温度的弘扬和传承。由此,沈阳出版社策划了《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书,选出抗美援朝纪念馆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70件,分为文献史料篇、战斗战场篇、生活物资篇、奖章旗证篇及其他类型文物篇五大主题。这些文物中,既有朝鲜儿童的小胶鞋、安东铁路话务班的耳机零件、雨布、干粮袋等生活物品,也有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武器;既有记录志愿军卓越功勋的证章,也有缴获敌军的装备、战旗;既有鼓舞战斗士气的宣传作品,也有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文艺演出道具;既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录,更有揭露美军暴行的证据。


  形式多样 助力广泛传播


  在阅读移动化、碎片化、图像化的当下,如何使思想的传播更富有穿透力?

  新华出版社图文书《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用大量图片展示战争场景和人物细节。该书责任编辑杨静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中,新华社先后派出和调任100多位记者编辑和工作人员赴朝,有7人血洒疆场。2020年,杨静在策划新华社《国家相册》系列图书时,翻看了新华社图片库中大量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当时就萌生了要做一本抗美援朝图文书的想法。

  在新华社的整个稿库中,关于抗美援朝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不少,但由于新闻的体例和发布方式,文字中并没有对战争整体时间脉络的描述,几百幅图片也没有相应的归类整理,甚至还有一些图片因历史久远而不能准确判断来自哪场战役。在社领导支持下,杨静邀请该社对军事题材较为熟悉的江文军老师一起担任责任编辑。他俩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书名、目录、主要内容等,从几百幅图片中精选240幅,从大量的新闻稿件和关于抗美援朝相关历史著作中选取了合适的文字内容,才有了最终书中的整体呈现。

  “收集整理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照片,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英雄的礼赞。”杨静说,图文书的编辑需要兼顾内容结构和视觉审美,对黑白历史照片的处理更是需要耐心和琢磨。有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瞬间,由于当时的摄影器材有限,画面就没有完美“全景”展现。如关于《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的图片,稿库里一共有9张,其中4张是同一场景,拍摄主体分别是朝方代表、美方代表以及双方签约桌面,分开来看不仅没有了现场整体的表达力,也不能让读者直接体会美朝双方的现场情形。杨静与设计师反复沟通,将4张图片用技术手段拼接,在书中做了一个长拉页,“效果非常好,成为书的一个亮点”。

  辽宁人民出版社《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以问答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讲解抗美援朝战争细节,为读者还原全景、清晰的战争画卷,堪称一部抗美援朝战史百科。根据该书精编的同名有声书上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及云听客户端,由作者齐德学少将亲自主讲,中国之声著名播音员方亮解说。有声书充分挖掘、运用现收藏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珍贵历史声音档案,其中,1953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前线现场演出的历史原声以及《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接受采访的录音,均为独家珍藏。根据《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经典音乐作品改编的配乐,则营造了较强的真实感、代入感和沉浸感。

  作为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连环画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读者欢迎。《东北画报》曾刊载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连环画,由艺术家们亲临战场、亲自采写,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而成,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和全国人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的信念。辽宁美术出版社《红色经典连环画:跨过鸭绿江》将其中部分作品精心分类整理,主要结集1950年至1953年间创作的,以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斗故事和战斗英雄人物事迹为主的连环画作品100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