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始终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

作者:本报记者 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9

  《技术史》、“嫦娥书系”、《中国古天文图录》、《科学编年史》、《竺可桢全集》、《改变世界的科学》、《火星科学概论》、“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这些图书见证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坚守科普出版阵地、精心打造金字招牌的努力,更彰显了其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连续8届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科教社对图书出版有着自己的执着和坚守,并以“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为社训。多年来,上海科教社历任社长十分重视科普板块,科普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上海科教社人身上一脉相承。正是在这样一种企业文化的大基调下,上海科教社才能不断策划出一系列获奖图书。


  精心编辑,力求通俗易懂


  虽然在学校学习了多年的数学和各类科学课程,但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学科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科学史这一形式可以让青少年通过一些精彩故事和重要发现去感悟体验,从科学史的角度切入也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改变世界的科学》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论证,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上海科教社最终决定以编年体的形式编写一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学人文读物。首先要选择重要的科学发现,一项项科学发现就像人类的一个个“足迹”,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其次,叙事方式要突出故事性,以故事的方式来挖掘科学发现和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改变世界的科学》内容跨越了两万年,从公元前1.9万年到公元2000年,在这两万年出头的时间里,产生了很多的科学发现。如何选材、如何取舍,这是整个出版过程中功夫花得较多的地方之一。该书责编对记者说,为了让青少年多角度地认识一项科学发现,编写时就要放眼整个科学史长河。搭建各学科领域的框架颇为不易,整个出版项目花了6年,其中搭建框架用了整整3年,经过了反复的讨论与修改。丛书的编辑团队多达10余人,均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从确定丛书呈现方式、确定框架、样稿定型、确定丛书体量,到挑选和购买图片、撰写绘图说明、润色文字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了“编辑的力量”。

  丛书内容经过细致入微的编选斟酌和精心打磨,力求通俗易懂。丛书分为9个分册,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九大领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全系列约200万字,精美插图逾3000幅。丛书有别于传统的青少年科普图书,并非单纯地介绍各个学科的知识,而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填补了编年体青少年科学史普及读物的空白。如《化学的足迹》从两万年前的古老陶片讲到20世纪末的神奇碳纳米管,《天文学的足迹》从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天文观测讲到21世纪的星际探索,《生物学的足迹》从3000年前记录的动植物学知识讲到2000年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等等。丛书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无旁骛,打造科普精品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教材和图书开发出版的教育专业出版社,上海科教社从众多出版社中脱颖而出,斩获“八连冠”的优势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王世平说,上海科教社始终在“大教育”的背景下看待出版,专注而持续地做好“打造科普精品”这项工作。

  思想统一,目标清晰,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双效并重是上海科教社的发展初心。对此,该社始终坚持内容质量第一,始终坚守和继承发扬多年来形成的出版特色,并将特色适时地扩展延伸,在做好引进科普图书出版工作的同时,加大原创科普图书的策划与培育。

  提起“八连冠”秘诀,王世平坦言,这离不开上海科教社秉持“愿做科教兴国马前卒”的社训,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投入人力深耕科普领域,从引进为主逐步到引进和原创并重,从成人中高端科普图书到成人与青少年科普图书并重,分管领导始终冲在出版一线捕捉信息、挖掘选题、打磨精品。

  除了根据时代需要和市场需要做主动策划外,上海科教社还愿意花时间等待作者创作出高质量作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好作品的出现,除了作者的创作水准高以外,编辑也往往为此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帮助作者提炼作品更多的价值,使作品更符合大众阅读趣味。


  “打统战”,跨部门项目运作


  在不断推出优质图书的过程中,上海科教社有哪些经验做法?

  王世平坦言,在激励机制方面,始终将出好书放在突出位置,在编辑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的制定、部门两个效益的考核、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中,将原创结构比例逐步加大,对于列入重点图书项目的品种给予项目补贴,并给予基金申请和报奖优先考虑,计算工作量时给予额外的系数,不断激励编辑部门出版好书。

  大型重点项目的编辑团队往往人数众多,涉及专业广泛,需要在全社范围内组织编辑队伍。这种跨部门的项目运作还需要社领导直接参与或者指导。

  以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科学编年史》为例。该书主编为中科院院士席泽宗。出版项目2004年启动,席泽宗为编写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在学科平衡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各科学领域和科学史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任该书编委,撰写则由各领域的一线学者和科普专家担纲,作者逾百人。对此,上海科教社采取了“打统战”的方式,由社领导总体负责,从不同编辑部门抽调编辑骨干40余人组成出版小组,分学科跟踪进度、编辑加工。

  同时,上海科教社不忘重视中长期重点项目规划,关注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对作者和选题资源持续进行挖掘和跟踪,做好资源储备。

  近年来,在持续引进国外高水平科普佳作的同时,上海科教社进一步加大了原创选题的培育和开拓,努力提炼品牌特色,提出原创科学人文读物要体现“科学之美,人文之思”,青少年科普读物要突出“乐享阅读,酷玩科学”,并围绕这一定位组织和策划了一批相关选题。

  加强队伍建设也是上海科教社发展的一大法宝。上海科教社利用研讨会、专业书展等方式和平台,努力为编辑和作者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在编辑队伍建设上,上海科教社通过专业培训、业务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逐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专业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能动性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不断应变,突破创新


  作为教育专业出版社,上海科教社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瓶颈有哪些?瓶颈该如何突破呢?

  王世平告诉记者,上海科教社将在基础教育和科普出版领域继续努力进取,精耕细作,在科学+人文教育、技术+人文教育、综合素养课程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对此,上海科教社将重点开发“哲人石·科学四方书系”这一原创科学人文精品系列,做好“数学桥”品牌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同时,该社对重磅品种做融合出版开发,如《全媒体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资源大全》已上线,“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科学家讲科学”丛书将开发线上课程,《哲人石丛书(珍藏版)》及“院士带你去探索”系列绘本正在录制名家音频解读等。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国家战略为上海科教社提供了加强科技教育出版的大环境,这无疑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

  王世平表示,目前该社最大的发展瓶颈,一是面对快速变化的图书市场,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还需要大力加强;二是融合出版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面对这些问题,该社正在积极尝试,例如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手段、与不同机构合作推广融合出版产品等。

  “对前所未有的出版变局,出版社必须不断应变,突破创新。”王世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