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听与国际传播相辅相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8
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现场。 主办方 供图
8月5日,“新视听国际传播·院长论坛”在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上举办。国内9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学院院长齐聚,共同探讨新视听与国际传播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论坛上,各位院长分享的研究成果紧跟国际行业热点,立足更高站位,深入探讨“新视听+”传播的实践与未来发展,并提出了创新发展思路和建议。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面对着复杂的外部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具有多重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可从四个维度分析中国国际传播:一是基于文明的叙事时要注意差异性的表达;二是基于国家的叙事更多强调的是共同性;三是基于治理的叙事要强调传播的有效性;四是基于时代的叙事要突出创新性。
周庆安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理清国际传播中话语体系创新的四个面向:面向文明对话、面向创新场景、面向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面向精准叙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认为,从历史视角来看,在传播领域,当前美欧针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呈现出一种“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特征,即特定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针对全球传播生态所形成的价值性共识,却构成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介入国际传播格局的行动和修辞性陷阱。
姜飞表示,这急需历时性视野、长时段视线、立体化视角指导下的战略传播修辞运动来应对。面对“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如果战略得当,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
姜飞认为,短视频与“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征。大量共时性的短视频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不断强化所谓的“共识性陷阱”,造成当前国际传播困境。因此,一方面,短视频可以通过“量”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用大量的短视频补足国际受众对中国的信息储备,以量取胜,冲击国际受众的信息视角,消解既有的“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另一方面,当下存在特有的中国悠久文化传统无法以短视频个体性呈现的局限,将历时性视野战略性地规划在短视频生产的宏观布局图,形成历时性短视频“星链”格局,对消解“国际传播共识性陷阱”具有长期效果。
“伴随着移动社交传播和媒体融合战略纵深演进,视听传播成为信息传播重要方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表示,因视听传播具有临场化、情感化、代入感的独特优势,赋予国际传播新动能,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话语力量。
曾祥敏认为,视听内容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可着重于四个方面: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聚合视听传播新动能;创新话语表达,推动中国思想视听转化;打造审美体验,发扬中华文化视听之美;把握精准对位,提升中国声音传播效能。
善用AIGC赋能国际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流通渠道。如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正改变着整个国际传播格局。
“智能传播是当下最大的信息流,在大模型里,ChatGPT只是大模型的冰山一角。”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表示,“它两个月就能吸引上亿用户,怎样去把握、抓住这样一个信息流进行我们的信息流扩散和传播,需要深入思考。”
张洪忠说,没有相应的手段对海量互联网信息流进行处理和分析,只能在外围观察和评论,无法把握信息流的特征、规律与社会影响从而作出深入的规律性研究,等等,这些困境就是局外人困境问题,是目前传播学在国际传播上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AIGC技术对于中国的国际传播至少能够在三个方面进行赋能。一是主体强化,进一步促进人机协同;二是叙事迭代,讲好中国故事;三是传播升级,增强用户体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说。
如何在AIGC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之下重构中国国际传播的生态?韦路给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增强全球数字沟通能力,通过AIGC技术赋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传播力与引导力;三是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构建;四是提高数字内容风控能力,促进数字内容风控技术发展,用技术治理技术,建构数字内容风控监管机制;五是提升AIGC时代公众的人工智能素养,形成正确人机观念。
不同国别文化应互鉴交融
“国际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促进各国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解释道,国际传播应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进步和文化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水平对外开放呼唤着高水平的国际传播。
“新的形势下,我们应以认知提升、形象塑造、身份建构、态度转变、价值认同、行为转化为目标,努力推进国际传播上升为战略传播。”刘亚东呼吁,“面对分众化传播取代国别传播成为Web3.0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我们要早更新关于国际传播的理念和认知。”
“主流媒体在塑造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较强影响力。从传播的角度来看,除了媒体报道外,搜索引擎也可以给城市评价提供指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认为,在人工智能、新视听等技术加持下,社交媒体、企业“出海”等为增强城市国际传播力提供了不少机遇。他表示,国际传播的范围不仅是媒体的国际传播,还应包括各种信息矩阵,应打破壁垒拓宽国际传播的领域和范围。
“元宇宙、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超高清体育赛事转播等新视听技术的跨界应用构建了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渠道,为全方位开展国际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岭涛说,以人工智能、新视听等技术为支撑,提升中国体育国际传播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消融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壁垒”和“文化隔膜”。
“体育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新视听拉近文化思维距离,二者相辅相成。”李岭涛讲道,体育赛事参与人数众多,体育精神共识性强,情感共鸣强烈,体育成为国际沟通的桥梁。新视听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其从时间、空间、主体、效能等维度向受众提供“全现场”体验,从而消除时空、文化思维等差异,真正实现无障碍国际传播。他认为,未来必将形成一条“体育+新视听”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中国电竞走出去与电竞价值提升,对于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及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认为,电竞在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全球文化互鉴融通。
作为跨文化传播实践的中国电竞游戏具有体验和传播双重属性。李本乾认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应以创新传播的多元形式提供文化展示和沉浸体验,以更在地化的方式面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传播,实现文化融通。“应从多角度出发,增强我国电竞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借助这一新体育载体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