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专版,设专题,媒体多角度报道成都大运会——

锦绣华章记录青春盛会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8







  萌态十足、卖到断货的吉祥物“蓉宝”,暗藏对青年人前程锦绣祝福的蜀绣引导牌……正在四川成都进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带给人们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引发了大众的持续关注。许多媒体开辟专版、推出新媒体报道,记录令人惊艳的开幕式、精彩的比赛现场和年轻人宝贵的友谊,同时宣传成都与四川特色,呈现了许许多多浓墨重彩的报道。


  提前策划 及时呈现开幕式精彩瞬间


  具有浓郁川味的开幕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

  《人民日报》从7月28日起推出“成都大运会特别报道”专版,刊登通讯、评论、人物采访、赛场特写等内容。7月29日见报的专版上,刊登了记者采写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侧记,回顾了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挖掘了细节中体现的文化深意。

  《光明日报》同样从7月28日起推出成都大运会特刊,开幕式第二天的特刊关注开幕式活动,版面图文并茂,而且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呈现在版面上,效果很亮眼。铺底的图片是烟花绽放瞬间体育场内人群欢呼的场景,版面上呈现的开幕式上文艺演出的精彩瞬间、兴奋的观众以及可爱的“蓉宝”等,充分营造了开幕式青春热烈的氛围。

  作为赛事举办地的媒体,《四川日报》对开幕式表演的细节挖掘充分,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开幕式第二天的《四川日报》足足用了5个通版呈现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文章内容有关于社会各界对于开幕式的反响,也有报社记者采写的对开幕式创意的详细解读。《“追”出来的青春盛会》这篇报道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开幕式上呈现出来的设计所蕴含的寓意和创意由来外,文章还记录了开幕式创作团队获得这些创意的过程,如为了打造一场“让运动员们看完就不想离开成都”的开幕式,开幕式导演组曾多次深入都江堰、乐山等地采风,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导演组的创作灵感。以都江堰为例,导演组曾试图把这个人类水利工程历史上的杰作呈现出来,甚至这个想法已进入排练阶段,最终却因为时间限制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些幕后故事的获取绝非一日之功,报社前期对成都大运会报道的准备工作之充分由此可见。

  除此之外,四川日报社记者还兵分多路,到开幕式上的焦点演员家中蹲守采访,如领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凉山孩子吉好有果、作为领跑火炬手的川籍航天员叶光富,记录下他们的家人看开幕式的激动瞬间。这充分体现出四川日报社在大运会报道方面提前整体部署规划,前后方通力配合及时呈现优质内容的协作能力。


  讲述有血有肉故事 展现精彩比赛现场


  一场体坛盛会,赛事报道是各大媒体报道的核心,也是媒体一争高下的竞技场。对于在家门口举办的体育赛事,多家媒体用持续的关注保持大运会热度,并通过有血有肉的报道让赛场上的人生动起来。更为难得的是,媒体报道不仅关注本国选手,同样为远道而来的外国选手加油鼓劲,对他们的能力与个性表达欣赏,展现出中国媒体宽广的胸襟和细致全面的报道风格。

  新华社充分发挥其在摄影方面的优势,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瞬间、登上领奖台的荣耀时刻,许多精美的照片不仅呈现在新华社自有平台上,还被多家媒体选用。对于赛事报道,新华社突出重点,运用多种方式多元呈现,比如在《游泳综合:李冰洁摘两金 覃海洋破赛会纪录》一文中,对8月4日的游泳赛事作了综合报道,综合报道的形式将赛场上接二连三的高潮时刻在一篇文章中呈现,还巧妙地体现出了李冰洁在游完1500米自由泳决赛后,只休息不到2小时,就参加4×200米自由泳接力,并夺得金牌的突出实力,赛中综合报道令赛事报道全面而有亮点。

  在报道形式上,语言活泼俏皮的记者手记也为比赛报道添彩甚多。比如对于在女子100米栏决赛中收获一枚银牌,并获得巴黎奥运会入场券的美丽大方“川妹子”吴艳妮,新华社记者撰写了手记《人人都爱吴艳妮,绝不仅仅因为美》。文中指出,“吴艳妮等年轻运动员的美,绝不仅仅是精致的五官,而是整体气质上的健康与活力,这更能支撑她们去奔跑、跳跃、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写作内容重点凸显,有助于读者将注意力更多放在运动员的实力上。除此之外,新华网在大运会专题网页还开设了《世界诸强》栏目,对外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等进行采访,充分体现了成都大运会作为世界级赛事的特点。

  《中国体育报》开辟了“成都大运会”专版,用专业的眼光呈现赛事过程,关注运动员竞技状态,很多报道结合运动员此前比赛的情况进行综合介绍,体现出作为体育专业报纸的专业与角度。

  在呈现体育赛事精彩瞬间方面,短视频往往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封面新闻推出了大运会专题,其中便运用了大量短视频记录赛场精彩瞬间,如《44秒79!男子400米葡萄牙选手夺金破纪录》便记录了金牌获得者在赛后激动和难以相信自己打破了尘封近26年的赛会纪录的激动心情;《渐入佳境,中国女排击败捷克挺进四强》则把赛中的精彩瞬间剪辑成短视频,呈现出队员的良好精神状态。

  华龙网与新重庆客户端也推出了成都大运会专题,跟着鼠标不停跑动的“蓉宝”形象憨态可掬。作为大赛举办地四川的邻居,重庆也有不少运动员、志愿者参与成都大运会,专题中的“‘渝’见大运”板块记录了许多相关故事,体现出川渝协同发展的力量。


  多角度宣传四川 诠释为何“来了就不想走”


  宣传办赛地的风土人情,也是媒体的重要选题方向。此次大运会报道,媒体各显其能,对四川的历史、文化、饮食等方面进行多角度介绍,涌现了众多佳作,颇具创意的融媒体产品尤为亮眼。

  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前,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融媒体视频,“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和饲养员“谭爷爷”带领观众领略了四川风光,视频还呈现了举办大运会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巴蜀文明的体现——三星堆博物馆、九寨沟、峨眉山等地的独特自然风光,以及从“悬崖新村”到汶川新城、从“英雄机长”刘传健到“高原信使”其美多吉的川人本色。视频主要用动画形式呈现,在短短3分多钟的时间内呈现了四川极具代表性的景观与人物,画面瑰丽,气势壮阔,转场巧妙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新华社推出的创意动画《大运三国志》以《三国演义》的卡通版人物为线索,让主人公穿梭在武侯祠、春熙路、玉林小酒馆等成都地标建筑。创意动画还实现了让诸葛亮和三星堆人物打乒乓球、张飞做起体操并变脸,想象力丰富,画面萌趣可爱,非常有创意。

  封面新闻则推出了多个互动新媒体产品,如让“爬墙出逃”的大熊猫作为主人公,每到一个场景,观众点击“看看熊猫要干啥”按钮,就可以跟着大熊猫走过成都的地标性建筑,并体会三大炮等当地特色。

  《成都日报》在宣传成都本地文化的同时,还通过报道呈现了成都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和对于大运会的热情支持与给力保障。如《外籍媒体联络员紧急送医获救后点赞——“成都是最好的!”》一文中,记录了驻点医生发现阿塞拜疆大运村媒体联络员N先生病情急重,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黄金时间内,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力挽救外国友人生命的故事。《夜跑、冲浪、足球……夏夜成都很精彩》等文章则记录了举办大运会对于调动成都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影响,城市与赛事双向成就的主题由此凸显。

  对于成都大运会的报道,中国媒体依靠细致的策划部署,前后方的协作配合,呈现了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精彩报道,不仅宣传了赛事情况,更将中国文化和巴蜀文化用颇具想象力的方式进行了精彩呈现,让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借助这一盛会传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