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的四“唯”空间

——以《金华日报》徐利民事迹系列报道为例

作者:李艳 许健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8

  “宣传战士”,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利民是一位来自宣传战线的优秀党员干部。报道这样的典型人物,如何塑造才能富有感染力,既体现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又让读者爱看?如何才能不刻意拔高,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

  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金华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关注,报道历时3个多月,先后10余次深入一线,采访60余人。这组报道有消息、深度报道、评论等多种形式,是及时、全面深入反映徐利民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笔者认为,这组报道具备四“唯”特点:唯先、唯实、唯勤、唯新。


唯先:首发报道精准把握“时度效”

  在典型人物报道上,要抛弃“慢一慢、缓一缓、看一看”的思维定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策划、及时采访、及时报道。

  金报记者和徐利民认识几十年了,由于工作关系,交情甚笃。他去世当天上午,单位领导告知这一噩耗,记者半天没有缓过神来。是为人热情、每天笑眯眯的他吗?是生龙活虎、每天有使不完的劲的他吗……回头想想,确实有些不对劲。他去世前半个多月,2022年9月1日晚上8时,万年上山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金报记者把相关报道链接发给徐利民,他没有回应;2022年9月10日,记者给他发中秋祝福,他还是没有回应……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事关上山,每次他都积极回应,而且逢年过节,每次也是互致问候。金报记者没有多想,以为徐利民忙,哪承想竟会是这一噩耗!他去世当天,金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至浦江悼念,出于记者本能,在表达哀思的同时,采访了在场的徐利民哥哥徐树明,他介绍了徐利民带病赶到杭州开会,以及住院治疗的相关情况。

  在追悼会上,金报记者目睹了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行的人,把浦江县殡仪馆最大的尚礼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并亲耳听到了让在场所有人泪目的徐利民女儿的隔空告白。回到金华,金报记者的心情依旧不能平静。没有谁布置采访任务,但几十年相处,耳闻目睹徐利民一心为民、忘我工作、恪尽职守的可贵品质,金报记者当天便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等重量级人物。

  当晚,金报记者一气呵成,连夜成稿《那个心心念念上山的人走了》。稿件经层层送审后,9月26日晚9时26分,在新媒体平台率先发布,报道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徐利民忘我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广大网友自发转发,当晚阅读量破60万,不到12小时,阅读量破百万。两天后,阅读量破155万,成为现象级作品,广为传播,这是全省最早报道徐利民事迹的新闻稿件。9月29日,《金华日报》在显著版面再发深度报道《他,扑倒在上山路上》,成为全省最早见诸报端的徐利民事迹报道。


唯实:新鲜欲滴的“菜”,活蹦乱跳的“鱼”

  对于干部典型,如何让报道更平易近人?唯实!不虚张、不套路、不照本宣科,平实、通俗地讲故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魔鬼在细节中”。用形象的比喻,就是“新鲜欲滴的‘菜’,活蹦乱跳的‘鱼’”。

  首发报道《他,扑倒在上山路上》结尾这样写道: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圣火采集暨首站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原定8月8日,徐利民盼啊盼,终于快盼来这一天。谁知,因为义乌疫情,突然宣布推迟。

  见徐利民一脸失落,妻子安慰道:“只是推迟,又不是没有。”

  徐利民马上“阴转晴”,笑着说:“是的呢。推迟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下次会更好。”

  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反映人物性格和精神。正如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唯勤:脚底有泥才能真正走近“泥土干部”

  报道团队有过不少困惑和挑战:采访不够深入,典型人物就立不住;不动真情,就难以写出不朽的人物。一开始,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迈开腿是关键。徐利民是接地气的“泥土干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打捞”的是细节,沉下去就是要沉到一线去。比如团队多次前往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采访,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记者和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萍一起在公园里边走边聊。当走到一条小道上时,张国萍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触景生情:“我走到上山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能看到徐部长的身影,我总感觉他会突然在某一个点跑出来,告诉我们,下一步要怎么做。”

  采访徐利民女儿的过程也不容易。前期的约采,被她拒绝了。她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等到她父亲去世的打击逐渐平复,才见了面。那一次面对面采访,聊得不算深入。追悼会上,徐利民女儿给到场的每个人写了一封特殊的信《关于徐利民的回忆树洞》:“爸爸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一直渴望了解父亲更多的故事。于是,每采写一篇报道或者收集到关于她父亲的信息,就微信发给她。每一次,她都要说“谢谢”。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提起,每到一个人生节点,比如小学、中学毕业,父亲都会给她写一封信,并发来信件内容。徐利民在信中写道:“要守住对国对家的底线,没人会尊重对不住自己国家的人。”“要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多看别人长处,在帮助他人中找到快乐。”

  徐利民为什么成为一名好干部?从字里行间能找到答案。


唯新:除了大而全,还有小而美

  文贵新、贵奇、贵变,文无定法。不少典型人物报道多用大而全的视角,在采写过程中,我们也在摸索,如何能在大而全的同时,做到小而美?

  《上山二十九章》是在整理徐利民遗物时发现的,10975字,以日记形式记录了2019年到2021年其负责上山文化以来的工作亮点、心得和感悟。小切口,大主题,正如丰子恺所说:“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上山二十九章 篇篇见真章》一稿另辟蹊径,从徐利民的工作日记入手,讲述他的上山故事,系挖掘的独家内容,最先报道了徐利民工作日记背后的故事。表现方式也颇具特点,报道“打捞”了一些日记片段,进行场景还原。金报记者持续跟踪万年上山22年,日记里的诸多场景,记者都在现场,历历在目。这篇报道除了角度新、呈现新,还有一个特点:结合历史素材,厚积薄发。

  系列报道一经发布,被中国新闻网、浙江宣传、腾讯网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平台转发,首发报道点击量近200万,总点击量破千万。正是在《金华日报》率先报道并持续推动下,全省各大媒体掀起报道徐利民事迹热潮。浙江省委主要负责人指出,要持续深入开展徐利民同志先进事迹的挖掘、提炼、宣传工作,并在浙江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徐利民事迹精神的热潮。今年2月起,浙江省委宣传部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徐利民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徐利民获评2022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浙江好人”等荣誉。《金华日报》徐利民事迹系列报道树立了好干部的典型样本,凸显了该系列报道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