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数字服务回应读者与行业需求

——访畅想之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高英照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7

  《2022中国数字阅读产业整体规模及发展新趋势解析》报告的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成为主要方式,有96.81%的用户偏好使用电子阅读,从阅读时长来看,电子阅读已经进入了深度阅读阶段。2021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5.06亿,同比增长2.43%,其中19—25岁用户占比最多,达到44.63%,其次是18岁以下用户,占比达到27.25%。面对这一趋势,更多的馆配商一直思索,如何用优秀的数字服务回应读者与行业的需求。

  作为行业馆配中盘之一的人天书店,近年来数字化馆配成果突出,早在2015年,人天书店推出综合性馆配电子书平台——畅想之星,搭建起出版单位和图书馆之间的电子书馆配桥梁。畅想之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高英照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当今图书馆馆配服务创新服务的关键。

馆配的数字服务更为多元

  大环境的变化,催生着行业的内部裂变。高英照说:“从新技术应用上来看,近年来,ChatGPT、元宇宙、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图书馆的形态与读者的信息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读者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高英照表示,在这种智能化、智慧化场景和背景下,阅读服务的载体应该更加多元化,阅读方式更加便捷化。

  变化体现在数据方面,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后台阅读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馆均阅读次数和馆均用户数与2021年相比有近30%的大幅增长。同时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2022年纸电图书利用对比》数据统计报告显示,不同类别的图书读者阅读比例有差异,已经有部分学科电子书利用比例明显超过纸质图书。

  新技术、新媒体助力行业服务创新。对此,高英照认为,电子书馆配方式也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它的最初形式,往往是将纸质书籍数字化,通过网站、APP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提供给读者。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书馆配已经不再仅限于电子书籍的存储和阅读。“它们正在演变为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复合型平台,包括音频、视频、交互式内容等,甚至包括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高英照说道。

  电子书馆配个性化趋势化明显。高英照说:“我们正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我们的数据库能够理解每一位读者的阅读喜好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推荐。这种推荐不仅基于读者的阅读历史,也会考虑到读者的社交网络、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如当前畅想之星平台就支持多终端应用,给读者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体验,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推送,实现千馆千面和千人千面,同时为读者和图书馆呈现清晰的阅读统计报告,实时掌握阅读动态。

  此外,众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始注重服务,以提高电子书的使用率与体验度。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利用AI虚拟数字技术,推出了虚拟数字图书推广人“小星同学”,以拟人的方式集成多项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现在还有不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各种形式的电子书专题推荐,一方面能够带动读者养成坚持数字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读者展示馆内电子资源。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高英照介绍。

数字资源应按需布局

  当前传统的纸质图书的馆配服务虽然不可撼动,但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相关数字资源尤其是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及时布局相关业务至关重要。

  对此,高英照认为,在全球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化阅读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图书信息保障中心,除了在空间建设、硬件保障上做优、做强,更重要的是完善电子书资源建设,才能为后期的馆配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对于新时代图书馆电子书文献资源建设,高英照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更加注重文献资源的质量,而非数量;二是更加关注资源结构优化,如学科结构、载体结构等;三是将数字资源作为重点,纸电资源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益;五是资源体系多元化发展;六是更加注重资源服务一体化。”

  当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馆藏电子书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在高英照看来,更多的可能在于数字资源整合及揭示力度不够,读者无法在海量的各类资源中快速、精准地发现所需资源。他建议图书馆选择有纸电一体化的服务方案的馆配商,这样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按照院系、专业定制的电子书主页,可以更精准地服务于读者阅读以及教学、科研,提升电子书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