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来自英国、土耳其、韩国的汉学家、出版人讲述——
哪些中国图书受国外读者青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7
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走向海外的情形越来越好,这从近日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图书出版——各国出版业概况分享会上可见。会上,来自英国、土耳其、韩国等7个国家的汉学家、出版人,分别讲述了中国图书在海外翻译出版发行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中国图书受到国外读者关注和欢迎。
中国经典作品受青睐
纸托邦出版顾问、编辑,英国青年汉学家沈如风说,中国知名编剧邹静之的散文集《九栋》在中国图书市场上没有什么水花,但在英国图书市场却表现抢眼。中国的经典作品已经塑造了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学的印象,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有几本预想不到的图书激起一波浪潮。此行他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中国的文学发展势头很好。
来自土耳其的翻译家、汉学家吉来对此表示赞同。身为土耳其实业银行出版社出版顾问的吉来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作品,其主要译作有《习近平讲故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古船》《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隐身衣》《穆斯林的葬礼》《猫城记》《平凡的世界》《读懂中国经济》《论语》《庄子》等。
《孙子兵法》土耳其文版是土耳其十大畅销书之一,译者就是吉来。吉来说:“我们有一个网站,上面写了2000多书评,都是正向的反馈。最新的一版是2022年年末出版的。”
中国图书在土耳其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吉来介绍说,哥白尼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土耳其文版,已经重印4次。2021年出版的《论语》土耳其文版印刷了4次。2021年出版的《鬼谷子》土耳其文版已售出2万册、印刷了4次。《猫城记》土耳其文版已经再版3次、销量1万册。《尘埃落定》土耳其文版在未来两个月将能够翻译完毕,相信市场销售也会不错。
“我是土耳其第六代汉学家,我承担的责任很大。”吉来表示,“前面五代汉学家已翻译了不少中国书籍,我希望能把更多的中国作品翻译成土耳其语,这样到第七、第八、第九代汉学家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中文经典作品的译著出版,土耳其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书籍更好地了解中国。”
网络作品热波及邻国
相比其他汉学家、出版人,来自韩国的阳光昀出版社的出版顾问、编辑金依莎的介绍更为详细。金依莎说,中国的网络作品热已波及韩国。今年5月,韩国出版文化协会发布《关于2022年出版报告书》,报告显示,韩国一家最著名的网络文学平台一年的收入是18259亿韩元(约102.4亿元人民币),而所有线上书店的销售额却是25943亿韩元(约146亿元人民币),这个网络平台的销售额,相当于是整个线上书店销售额的2/3还多。
“在韩国很少有人买纸质书。我看了一个数据,韩国人平均一个月买纸质书的费用只有1200韩元,相当于7元人民币,此意味着他们一个月连一本纸质书也不买,常常看的是网络小说。”金依莎举例说,看到中国网络作家紫金陈的作品《长夜难明》被拍成电视剧《沉默的真相》后,韩国人很快也将这部作品拍成了电视剧;《太子妃升职记》在中国拍成了电视剧,韩国人也快速拍成了朝鲜时代的电视剧。
中国的网络文学在韩国的确很火。金依莎介绍道,中国网络作家忘语的《凡人修仙传》在韩国的下载量超过2641万,千山茶客的作品在韩国的下载量也超过2000万。
金依莎说:“我是看金庸小说长大的,很多韩国读者知道中国的武侠小说特别好。其实,中国古代题材的言情小说也一样好看。韩国很多人开始喜欢中国历史,是从读中国古代题材的言情小说开始的。”
讲述中,金依莎还提到韩国读者买中国图书和自己翻译的小插曲。她说,韩国和中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也很近,韩国读者想买书的话,通过当当网就可以直接购买,买的价格和在中国差不多。尤其是网络作品,韩国读者虽然不会说中文,但是人工智能翻译可以解决阅读问题。
“有一次,我要翻译一本中国网络小说,压力特别大,因为所有的内容网民都知道,由于翻译得不够好或者他们不喜欢,很多粉丝打电话给出版社表示,‘我不喜欢那个翻译,她把词汇都改了’。”金依莎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