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唯一的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试点市,湖州探索一套评价体系,以精神富有助推共同富裕——

为破解精神富有时代之问提供市域探索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忠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6-26

湖州市南太湖畔 资料图片


  6月14日,来自不同行业的市民观察团深入浙江湖州基层项目现场、企业车间、老旧小区等实地考察,观察老百姓“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问题“被看见”后的整改成效。“我们每一期都会去看不同的点位和内容,每一次‘看见’都让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市民观察团成员姚李吉由衷点赞。

  《看见》是2022年6月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的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节目开播至今,共推出监督报道124期,节目通过全媒体传播,全网总阅读量达2亿+。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监督报道当天20点播出,有关责任部门21点必须研究怎么整改,以闻风而动、事不过夜的作风推进问题解决。

  主流声音是凝心聚力的风向标。湖州市亮出“舆论监督之剑”,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真真切切让每一个社情民意都能得到关注,每一个民生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流量正不断从“指尖”流向“心尖”,并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湖州近年来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的牵引作用、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先进文化供给的滋养作用、优秀历史文脉的传承作用,扩大优秀文化供给,创新探索一套评价体系,努力打造精神富有的市域样板,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鲜明底色。”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中华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放大优势 探索精神富有的全新课题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因太湖而得名。自古文教盛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诞生了沈约、赵孟頫、俞樾、吴昌硕等文化艺术大家,素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

  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制史,这里的家家户户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风雅崇文”“耕读传家”的深厚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州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保障:

  2020年,湖州于全国率先、全省首个获得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并以全国地级城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复评。其中,德清县以县级城市全国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1年度复查测评成绩再次名列全国第一;

  2013—2021年,“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成为该市增长最快的四类消费之一,年均增速9.6%。2022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1∶1,差距连续10年缩小,被定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缩小城乡差距领域”试点;

  涌现全国“时代楷模”群体1个、全国“改革先锋”1人、全国“最美奋斗者”2人、全国道德模范10人、省道德模范20例、各行各业市级“最美”典型1000余名,“最美”正从“盆景”向“风景”跃升……

  如今,城乡融合发展、文明建设领先、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蓝图正在湖州徐徐展开。“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下,如何推进精神富有探索,是一项全新课题。当前的城市竞争正加速转向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赛道,湖州要把精神富有作为关键变量,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激发内生动力,放大显性、隐性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表示。


普惠全民 统筹精神富有的城乡供需

  推进精神富有,首要在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湖州通过打造“理响市集”“青媒思享课”“理论走亲”等品牌,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出时代味、湖州味、烟火味,讲到百姓心坎上。

  吴兴区织里镇“王金法广播”就是这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早晨7时30分,“王金法广播”准时播报,坐在播音室里的“老王”,54年如一日,用乡音通过1.3万余只广播向全镇居民传递党的声音。作为吴兴区以理论宣讲助推基层群众物质精神“双致富”的创新实践,“王金法广播”这一“上至天文地理,下关鸡毛蒜皮,从施肥种菜到国家政策无所不讲”的基层理论宣讲品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赞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吴兴区牢牢抓住广播这一载体,立足织里镇35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要,持续打造面向企业务工人员的“车间好声音”广播宣讲阵地,努力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纳米”,使之成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

  如何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认同、实现精神上的“共富”?湖州着眼供需两端,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优质精神文化供给,强化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与引导相结合,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提升政府供给质效。年均2000场次送文化活动、300场次文化走亲活动,把文化滋养送到群众家门口。在服务全域扩面的基础上,针对城乡精神文化生活差距,通过乡村“文艺共同体”等载体,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流动、双向赋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百姓走进45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48家城市书房、898家农村文化礼堂,寻找心灵诗意栖居的精神空间。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基层阵地社会化运营模式,“礼堂合伙人”机制带动礼堂年均开展活动从80.3场上升到98.1场,礼堂效能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在长兴县石泉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高蔷薇介绍说,石泉村以“政府+公司+农户”的模式,将18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打造成古戏台、书房、研学馆、漫影院等功能区块。通过模式创新,有效盘活阵地、激活内容供给增量,文化礼堂成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也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文化空间”,湖州市因地制宜,在“建、管、用、育”上全面发力,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撬动文化供给侧改革。如何统筹事业产业、丰富文化供给,是一大难点。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志方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该县制定《德清县“悦读悦享书房”建设提升实施方案(试行)》,在干山村、东衡村等6个行政村开展“新华书店+农家书屋”微改革,用市场经营思维激活乡村阅读潜能,探索出一条解除供给约束、满足多元需求的城乡一体化书房建设新模式,实现农家书屋“专人日日管、活动周周有、书籍月月新”。如运河书局,采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的共享式运营模式,现有各类书籍1.1万余册。市民游客既可以在这里阅读,也可以购买或借阅图书,还可以来喝杯咖啡。


集成施工 构建精神富有的推进体系

  推进精神富有是一项复杂工程,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还是“十个手指头弹钢琴”?如何科学、清晰地衡量精神“富不富”、工作“好不好”?湖州的方案是,将体系化推进作为根本路径。

  ——构建理论阐释体系。5月15日—16日,130余位嘉宾齐聚湖州,参加精神富有市域探索理论研讨会。“近年来,湖州把探索精神富有市域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在主旨发言中,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李君如这样说。在实践基础上,湖州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形成理论文章、调研报告等系列成果。四方面工作优势、八条工作路径、27个典型案例,构成了精神富有市域样板打造的湖州打法。

  ——构建单元矩阵体系。看不到样板“细胞”,就立不起市域样板。在湖州,精神富有体现在每一个湖州人身上。去年以来,湖州深入实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着力培育“最中国”的党员干部、企业家和老百姓。“奔跑起来就有风”,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题词。2022年,在迎风奔跑中,全市涌现“奔跑者”单位79个、“奋斗者”个人36名、“贡献者”企业40家,省、市“担当作为好干部”55名,“分分秒秒不耽搁,样样事事都争先,时时刻刻谋发展”的奋进之势不断形成。

  ——构建量化评价体系。精神生活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同于经济工作可以用物化手段来测量。对此,湖州探索构建新时代最美湖州人指数,通过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人与历史、人的创新活力与未来发展、人与自然六大维度主客观49项指标进行综合测评。比如针对青年学生这个思想活跃群体,设置了高校校风学风指数;针对历史文化资源活化转化这个重点,设置了不可移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率、文博场馆年参观人次等指标;在个人融入国家教化、接受共同价值的维度中,设置了每百万人拥有先进典型数、每百名学生拥有的思政教师数量;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民综合阅读率成为重要指标;个人与他人关系维度中,创设了每万人拥有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长、人均慈善捐款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下的湖州,因绿而兴却又不止于绿,正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着力推动优越生态禀赋转化为精神文化资源,并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虚功做实,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赋能精神富有的市域实践,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文化标识更加鲜明,精神富有成为亮丽底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