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将于2026年全面生效的《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条例》,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关注。对于中国印刷包装企业出海而言,其提出了严密且极具执行力的法律框架。
进入欧盟市场须适应新规
《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条例》不再是需要27个成员国分批转化、可能产生差异的指令,而是具备法律效力的条例。它向全球印刷包装市场传递了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欧盟在包装可持续问题上的决心是坚决的、统一的。任何希望进入欧盟市场的印刷包装企业都必须无条件适应这一新规。
《条例》针对包装整个生命周期制定,意味着监管的触角从传统的末端废弃物管理,极大地向前延伸至设计、生产、材料选择阶段,并向后覆盖至消费、收集、回收和再生利用的全过程。一个包装瓶的环境影响,不再仅仅是它被丢弃后是否可回收,而是其设计是否便于回收、其是否含有害物质、其原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其运输过程中的空余空间、其被消费者如何分类,以及其最终再生成材料的质量。这种全景式、溯源式的监管模式,要求运营商必须具备系统思维,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条例》的立法目标清晰地体现了欧盟废弃物管理等级制度的优先级。它将包装废弃物预防和重复使用置于比回收更优先的位置。这标志着政策重心从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转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后续章节中设定的具象量化目标,如到2030年实现某些包装形式40%的重复使用率是这一理念的刚性落地。这意味着印刷包装企业不能再仅仅满足于使用可回收材料,而必须积极探索可重复填充、可循环使用的包装解决方案,推动商业模式从售卖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型。
中国市场对标国际标准
《条例》的推出,对中国印刷包装企业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转型的催化剂。它为出海的印刷包装企业提供了对标国际标准,加速自身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宝贵机会。
其一,深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真正落实生产者责任。明确生产者在物理、财务、信息上的具体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和资金机制,培育专业、高效的生产者责任组织。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将环境成本切实地打入产品成本,倒逼其从源头上进行绿色转型。
其二,革新理念,从前端设计和重复使用破局。政策重心应从末端的治向前端的防和循环转移。应制定国家层面的包装减量和重复使用战略,设定量化目标。通过税收优惠、政府绿色采购、科研支持等手段,大力鼓励和支持可重复使用包装模式的创新与应用,扶持共享托盘、循环快递箱、续装站等新业态发展。
其三,完善标准体系,筑牢监管的技术基石。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包装设计、可回收性、可重复使用性、再生料含量、生物降解性等关键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科学、透明、权威的认证和标识制度,严厉打击“漂绿”行为,让真正绿色的包装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引导消费者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其四,平衡统一与创新,优化政策实施环境。在坚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重复使用体系、押金制等特定领域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积累经验。但核心的市场准入规则、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框架、关键定义和标准必须全国统一,为所有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湖南省包装标准与法规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