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需将政策导向作为指导,引领图书产品结构建设,通过结构化的产品矩阵实现学术价值、社会效益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既要能保持政策敏锐度,又要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选题策划是编辑有目的性的组织和筹划行为,是集作者资源、市场需求、创新思维等为一体的研究活动,是出版社经营发展的前提,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服务人民精神建设的前端工作。选题策划工作关乎图书产品的品质,决定图书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时代,在全国高校“美育”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及课程建设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出版社如何服务高校进行专业和学科建设?如何做好社会艺术文化的优质传播者?笔者认为,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同时,应该注重选题策划的路径和方法。
熟知政策,细化图书产品结构
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需将政策导向作为指导,引领图书产品结构建设,通过结构化的产品矩阵实现学术价值、社会效益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既要能保持政策敏锐度,又要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其关键是要建立“政策解读—产品设计—资源匹配”的全流程,使每种图书产品都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小可行单元,最终构建起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生命力的产品生态。以服务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进行选题策划,编辑必须了解当下国家及高校重点扶持的学科方向、学科调整的最新政策、专业建设的最新概况,精化选题策划的产品线,有针对性地对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提出选题策划的有效建议,让高校集聚最少的人力、财力、时间,产出更大的成果,以此支撑专业升级和学科改革,服务高校学科良性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立足权威,打造图书精品力作
进行精品选题策划,需深度融合学术前沿、社会需求与专家智慧,构建“学者引领—问题聚焦—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艺术设计类优质的教材、高品质的著作大多出自权威的学者、高校和出版社,这些公认度比较高的学者大多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相关协会中担任重要职责。这就给编辑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选题策划路径——专题策划,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知名学者的学术擅长进行专门的图书策划,形成可实施的出版方案,并在后期的书籍装帧、媒体营销等方面细心耕作,打造精品力作。这样的图书出版后,无疑对编辑和出版社来说都是“品牌赋能”。
服务高校,提升图书出版价值
出版社和高校、作者和编辑均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社服务高校的本质是成为高校知识生产的“转化器”与“放大器”。通过学科共建锚定出版深度,通过教育服务拓展价值广度,实现从“内容供应商”到“教育生态共建者”的转型。
出版社与高校要构建“学术资源转化—教学需求响应—社会价值放大”的立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深度融入高校生态系统,实现出版价值的跃升。高校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需兼顾学术深度、实践创新与社会价值,既要引领学科前沿,又要回应市场需求。策划编辑不仅要能“坐下来”处理案头工作,还要能“走出去”整合出版资源,策划优良选题。走访院校是策划选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访院校前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设定好走访路线,拜访区域、院校主要作者,多与作者走动和交流,熟悉掌握院校出版政策、科研项目、专业课程设置、师生人数以及数字资源建设情况,为后期专著和教材的选题策划及出版提供支持。
组织会议,进行选题效益转化
编辑做好学术选题的前提是要先融入学术,在基于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应加强理论学习研究,积极参与到学术行业活动中,与知名学者一同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编辑或出版社组织发起学术会议是进行选题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会议的成功组织可达到“三益”:第一,以出版社为核心,集结优质作者资源,打造学术阵地,形成以编辑和出版社为中心的共同体,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第二,争取教指委等及相关协会、学会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做好服务高校发展的“互助平台”,组织或协同研发、承接科研项目,并参与组织项目招标和结题等工作,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图书产品;第三,围绕“价值最大”和“资源整合”,形成“问题解决+资源平台+创新成果”学术体系,推动选题的有效转化。
数字出版,助推图书转型升级
伴随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在数字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数字教学平台、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建设,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需要深度融合技术前沿与艺术表达,探索虚实共生、人机共创的新可能。结合高校教学实践路径与典型案例,围绕数字技术赋能艺术设计的选题策划思路,尝试策划AI辅助传统工艺创新选题,如智能交互设计、AI生成艺术、XR(AR/VR/MR)虚拟空间设计、Midjourney生成青花纹样或中国传统色彩等。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艺术设计的新语言。策划此类选题需坚持“科技赋能作为手段,艺术审美作为目的”的原则,在算法逻辑与感性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进行“艺术与科学”融合性选题创新。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类选题策划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出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