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覆盖全球78个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为“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敦煌文化的全球推广注入强劲动力,构建起从保存到体验再到传播的全链条赋能体系,让千年文明“触手可及”。
莫高窟壁画与彩塑历经千年风霜,面临风化侵蚀,高分辨率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使“数字敦煌”项目得以永久存档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与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2024年8月上线的“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则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整合全球研究成果,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用功能,为学者搭建高效学术桥梁,推动敦煌学走向国际化。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2023年“云游莫高窟”项目运用VR技术,用户戴上头显即可360度漫游洞窟,近距离感受九色鹿、飞天神女的灵动细节。2024年9月,“敦煌文化周”在哈佛大学推出AR体验,观众扫描展品即可见证壁画“复活”,如反弹琵琶舞姿的动态演绎,栩栩如生。2024年8月“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中华文明(美国、巴哈马专场)”首次实现全球直播,使用5G技术以实时渲染与低延迟传输,用户可在线切换视角,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吸引数万海外观众观看,拉近了文化与受众的距离。
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是技术驱动,更是以多元形式讲述文化传播故事的综合实践。如2025年2月,“飞越天空”敦煌艺术展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开幕,展览通过高保真壁画复制、数字沉浸节目等,让戴上虚拟现实设备的新西兰观众,仿若穿越千年,亲身触摸丝路文明。
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持续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拓展空间。人工智能可通过语音识别与个性化推荐优化导览体验;区块链技术保障数字文物版权,防范盗用风险;5G技术提升在线沉浸体验的流畅性。数字技术以创新之姿,跨越时空诉说丝路传奇,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从虚拟洞窟的沉浸体验,到国际展览的震撼呈现,敦煌以多元形式与世界交融共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敦煌文化不仅是启迪公众的珍贵资源,更是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数字技术作为其全球传播之钥,开启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3月20日第14版,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