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用专业主义重构商业模式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作者:刘祥玖

  《四川法治报》作为一家地方性行业媒体,40年来历经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智与云的一轮轮洗礼与大考,依然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影响力指数、经营指标等位居全国省级法治媒体第一方阵。究其原因,在于《四川法治报》做足做优“新闻+服务”,大力推进行业媒体系统性变革,用专业主义重构商业模式,蹚出一条行业媒体持续发展、融合发展的蝶变之路。

  立足行业 一流服务

  今年恰逢《四川法治报》创刊40周年。2018年,《四川法制报》更名为《四川法治报》。

  回望40年发展路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前20年,《四川法制报》作为四川省委政法委主管主办的全省政法系统“机关报”,曾一纸风行,发行量最高达35万份,备受读者欢迎,处于发展的兴盛时期。2004年,响应全国行业报刊划转改革,《四川法制报》被划至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划转20年来,其着力当好四川全省政法宣传报道的主阵地主力军,赢得全省政法系统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宣传报道影响力显著提升、报社经营持续稳健发展、融合转型破冰前行。

  2000年前后,是都市报发展“黄金20年”,全国有的省级法治报选择走都市报办报模式,寻求转型发展。但是,省级法治报在转型办都市报的过程中,发现并不适合走这条路径,便又重新转回“行业机关报”。

  《四川法治报》划转之初,与全国其他法治类媒体一样,也经历了空前的阵痛和危机。划转后,全省政法系统曾和报纸“脱钩断链”,《四川法治报》发行量一度下降至2万余份,处于历史低谷,生存十分艰难。很多员工萌生去意,队伍不稳定,办报质量不高,报纸影响日渐式微。怎么办?向何处?回归全省政法系统行业报的定位,当好政法宣传报道主阵地主力军,重新找回失去的读者和市场,或许能够迎来新的转机和发展。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划转20年来,《四川法治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主动融入政法宣传大局,用心用情做好政法宣传报道,以“新闻+服务”,重新赢得了全省政法系统的认同和支持。为筑牢新闻舆论主阵地、生存发展主市场,报社派出骨干采编人员,扎根省、市政法单位,寻找典型、策划活动、运维新媒体、参与线下活动等,成为政法单位不可或缺的“编外人员”。报社用专业的水准和一流的服务感动目标受众,从而推动了报纸发行和分众市场业务。

  同时,《四川法治报》前方、后方联动,积极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典型报道,用一篇篇报道赢得全省政法系统的肯定,较好实现了“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四川法治报》发行量稳定在8万份左右,全年收入45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分众新闻 大众传播

  深度推进媒体融合,是时代大考中的必答题。《四川法治报》近年来通过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承建运营政法系统新媒体产品、入驻第三方大端大号三个维度,系统性推进融合转型,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日益提升。

  打造全媒体,推动融合发展“此长彼长”。

  对《四川法治报》来说,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首先是平台之变、介质之变和产品之变。《四川法治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构建了“报、网、端、微、视”全媒体平台,着力推动各平台“此长彼长”。《四川法治报》重点打造的全国法治媒体首款新闻客户端——“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自2019年上线以来,先后7次迭代升级,如今已成为法治全媒体融合传播的头部平台,下载量、日活数、点赞量稳居全国法治媒体第一方阵,成为驱动报社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代运维政法系统新媒体,蹚出融合转型新路子。

  《四川法治报》发挥专业优势,主动融入全省政法单位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始终遵循“新闻+服务”运营理念和模式,积极承建运营政法系统新媒体产品,着力打造两大传播集群,初步形成了四川长安网群和移动端新媒体集群两翼齐飞融合发展新格局。

  《四川法治报》还代运维全省政法系统PC端官网——四川长安网,目前已运维省、市、县(区)三级长安网130多家,成为全省政法宣传报道的重要阵地;抢抓移动新媒体机遇,代运维四川全省政法系统微信、微博,截至目前代运维移动新媒体产品数量达60多个。《四川法治报》代运维的两大集群,为自身转型发展贡献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300多万元的利润,成为报社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积极入驻第三方媒体平台,打通全网传播“最后一公里”。

  入驻第三方大端大号,是行业媒体实现“破圈”传播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四川法治报》通过入驻学习强国号、人民号、头条号、川观号、封面号等10多个第三方大端大号,借船出海,为优质内容实现跨圈层传播构建高效通路,实现了分众新闻的大众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为影响力变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耕扩域 多路突围

  随着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行业报原有的新闻、发行、广告“三驾马车”已无法满足新形势新需求,必须多路突围,推进转型发展。《四川法治报》近几年坚持“深耕扩域、多路突围”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品牌活动+文化阵地”双引擎驱动模式,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突围之路。

  激活行业资源,承接法治品牌活动。面对传统经营业务日渐萎缩的困境,《四川法治报》近年来积极参与政法单位的品牌活动共建工作,拓展了新业务,赢得了新发展。连续多年承办四川省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学习宣传活动、川渝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省级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平台建设等品牌活动和重点项目,影响一年比一年大、运营成效一年比一年好。在良好口碑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单位主动找到《四川法治报》承办更多的活动,为后续承接政法系统业务打开了发展空间。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普法阵地建设。《四川法治报》主动参与各地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普法宣传产品从线上走到线下,为多地量身定制法治文化阵地展陈内容,进一步彰显法治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叙事表达能力、策划包装能力,赢得了建设方的高度认同和认可,纷纷表示“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机构和人来办”。目前,《四川法治报》建成的“中国两弹城红色法治文化教育馆”、上翔街法治文化街区项目已移交建设方运维,社会反响热烈。同时,攀枝花西区、乐至、古蔺等地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都在有序推进之中,力争打造成为报社转型发展的一个个影响力标志性工程,形成线上传播和线下展陈的双向奔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望来路,《四川法治报》将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深耕融合的发展理念,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蹚出新路子、交出新答卷。

  (作者系《四川法治报》总编辑)

数字报|客户端|网站

Copyright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京ICP备2024089961号-2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