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推进文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流量已成为各地必争的法宝。一个热点的出现,便成为网络的集体狂欢,众生喧嚣之下,主流媒体如果仅停留于“追热点”,则难免陷入“为别人吆喝”的困境之中。
“媒体的报道和流量的运营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承担的职能并不相同。非文旅垂类而是综合类的媒体,用报道来‘破圈’不太现实。”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江苏新华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杭春燕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泼天的富贵”更多源自流量,只有通过在平台上无数的自媒体传播,才会形成所谓“泼天的富贵”。想要实现自主议题设置的“破圈”传播,媒体需完成从“流量捕手”到“趋势制造者”的转型。
杭春燕建议,主流媒体可以从四个方向发掘。首先是融入大局,打造IP。主动参与城市文旅IP规划,与专业机构合作,助力地方文旅品牌的打造。她认为,通过介入地方文旅规划、重大项目宣传等,主流媒体可以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IP,形成长期的品牌效应,而非仅仅依赖短期热点。
当下,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等融合业态蓬勃发展,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等已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融合共生。“其次是跨界融合,探索新模式同样重要,媒体要积极探索‘跟着演出、音乐、赛事、影视、美食去旅行’新模式,通过跨界合作,策划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体验活动,吸引年轻群体,提升文旅项目的参与感和传播力。”杭春燕说。
优质稿件不能代表流量,也不能缺少流量。单一形式的内容“投喂”并不能让大众“解渴”。“再次是就是必须实现内容革新,拥抱短视频。”杭春燕建议,要积极跟上短视频这趟快车,结合AI技术,通过发力文旅+微短剧、文旅+体育短视频等形式,抢占流量高地。同时将深度内容以更轻量化、更易传播的方式呈现,扩大受众覆盖面,实现内容与流量的双重突破。
“最后就是要从‘追热点’到‘造趋势’。”杭春燕直言,媒体不能仅仅跟随热点,而应通过深度调研和策划,主动设置议题,引领舆论风向。例如,通过系列报道、专题策划等方式,挖掘潜在的文旅热点,策划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旅活动或事件,形成现象级传播,推动文旅项目的长期发展。
而新趋势也为相关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杭春燕建议,媒体一方面要钻进文旅,培养专家型报道团队,推出既顶天又立地、既鲜活又深刻的报道,让专家和公众看了都认可、都有收获;另一方面要跳出文旅,不能就文旅报文旅,而要从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建设的视角去看待文旅报道。她举例表示,《新华日报》推出的“革命文物看江苏”是突破传统报道模式,构建“轻量化表达+深度叙事”融合的优秀案例。“它既通过图文、故事、短视频实现‘瞬时爆款’,又将精品内容带进高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形成‘快传播’与‘慢滋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杭春燕解释道。
“此外,还应该既立足文化根脉提炼精神标识,又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硬核内容软传播’,更通过产业衔接让新闻报道产生实际经济效益。”杭春燕表示,通过“新闻+”模式,将文化传播从信息传递升级为价值创造系统,才能最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层融合。